四十八大愿——(第48愿)即得诸忍究竟
设我得佛,大愿第愿他方国土诸菩萨众,即得究竟闻我名字,诸忍不即得至第一忍、大愿第愿第二第三法忍,即得究竟于诸佛法,诸忍不能即得不退转者,大愿第愿不取正觉。即得究竟 我成佛时,诸忍他方无量国土的大愿第愿诸菩萨众,闻信我名字已,即得究竟即能获三种忍——第一,诸忍音响忍;第二,大愿第愿柔顺忍;第三,即得究竟无生法忍,诸忍于诸佛法现证不退转位。若此愿不兑现,不成正觉。 这一愿加持他方世界的诸菩萨众。闻信阿弥陀佛名号,「即得」三种法忍,并未要求自己需历多时勤修多功德,能得到如此巨大的功德利益。证知,六字洪名加持行人的功德大不可思议。 「忍」是慧心安住之义,以智慧作为体性,安住在法理之境。《华严经·十忍品》述说菩萨摩诃萨能证到十种忍,其中就包括了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这三种忍。 音响忍,又分为音声忍和如响忍。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讲经说法,以音声作佛事。若闻信佛所说之声教,能信受、接纳、如教修行,即为音声忍。如响忍即对说法音声有般若空性的观照,了知音声如空谷迴响。「响」指的是声音在山谷中所产生的回音,虽然能被听闻,但并无实体可得。了达音声的空性,无取无捨,声尘乃缘生之法,本无自性,由此契入自性空之实相。于此实相慧心忍可,即为音响忍。 柔顺忍意谓,于静定状态中随顺自性生起智慧观照,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随顺真谛与俗谛,空有不二,空有一如,双遮两边,双照两边,体达诸法平等性。于此柔顺忍中,一则随顺性具之真如法性,二则慈悲方便恆顺一切众生,广作自利利他之佛事。 无生法忍意谓,无生即是不生,不生即不灭,不生不灭即是诸法的实相,亦是一切诸佛所证的法身。慧心忍可在不生不灭的法性乃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契证,又称为同生性菩萨,与十方诸佛所证相同。离开一切垢染,无分别、平等一相,寂静、无作、无愿、无住、无去、无来。慧心安住在如是法性即为无生法忍。圆教初住菩萨初得无生法忍,八地以上的菩萨离一切心意识,无作妙用,方为究竟证得无生法忍。《月灯三昧经》云:「若于如是三胜忍,菩萨其有能得者,善逝见彼菩萨时,即授无上菩提记。……若于如是三胜忍,其有菩萨能得者,悉不复见有生死,于彼起灭亦复然。」 除此三忍之外,《华严经·十忍品》中还列举有其他七种忍,即如幻忍(一切法悉是幻化)、如焰忍(一切法如阳焰,无有方所)、如梦忍(一切法如梦)、如影忍(一切法如影子,无有实体)、如化忍(一切法悉是变化)、如空忍(一切法犹如虚空)。 由此看来,阿弥陀佛加持他方诸菩萨众得三种忍,实则含摄华严十种忍的内涵。是故,此诸菩萨们证位甚深,于一切大乘甚深的妙法悉皆不惊、不怖、不畏,信受奉行,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愿所示「佛法」意谓:佛所说之法,即八万四千法藏,又指佛所证之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弥陀佛加持他方诸菩萨众,于名号光明中,获三种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殊功妙德,我等虽碎骨粉身,难以报答。唯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全摄佛德为己德,庶几报答佛恩于百千万亿分之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金刚经》的法与非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二)【讲义】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二)【义贯】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四)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 念佛是除业障最好的方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六)【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二)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义贯】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二)【讲义】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 随机阅读
-
- 佛现相来垂手接引,如何判断是佛是魔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二)【讲义】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四)【讲义】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四)【义贯】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
- 破地狱的偈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七)【义贯】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八)【义贯】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二)【讲义】见思惑(1)
-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一)【讲义】二手于空相摩,即根尘相对,亦可指生灭不生灭和合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五)“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四)“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 《别行疏钞》的十种礼佛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二)【讲义】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二)【讲义】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七)【讲义】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 佛陀为何要制定戒律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二)【义贯】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七)【义贯】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二)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