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上要尽量忍耐,不要骂人
佛在世的不要骂人时候,我们的上尽本师释迦牟佛,昼三时、量忍夜三时,不要骂人常常入定观察可度化的上尽众生,有众生可以度化,量忍佛就去度化他。不要骂人有神通的上尽阿罗汉也是这样子,舍利弗尊者也是量忍,昼三时、不要骂人夜三时,上尽他常常入定观察可度化的量忍众生。这一天舍利弗尊者入定,不要骂人就观察到、上尽发觉一件事。量忍什么事呢? 就是有很多商人(做生意的商人)在一起,到遥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去的时候带了一条狗。中途的时候,这条狗就把商人带来的肉吃掉了(偷吃掉了)。这商人发觉这件事就火了,就把这条狗的腿打断了,就弃在旷野里不管了,就走了。所以畜生就是苦!畜生的生活很苦。这个狗,腿被打断了,弃在旷野里,当然也没有东西吃了,就是在那里挨饿,心里面也很烦恼。 舍利弗尊者入定,就看见这个狗是可度化的,那么舍利弗尊者就是托钵去乞食,乞了食以后,乘着神通,一下子就到这狗这个地方来,就给它东西吃。这个狗很饥饿、很苦恼,忽然间有饮食可以吃,心情很快乐。舍利弗尊者这个时候就为它说佛法,开导它。开导完了,这个狗也就是命尽了,就死掉了。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它往生到什么地方呢?就生在舍卫国一个大婆罗门家给他作儿去了,转成人了。这个儿到时候就出胎了,就是小孩子了。 舍利弗尊者这一天就来了,到这儿来,见到这个父亲(这个婆罗门)。婆罗门就说:「阿闍梨!你怎么一个人来来去去,没有收徒弟吗?」舍利弗尊者说:「是的,我没有收徒弟,你有没有小孩可以给我作沙弥,给我作徒弟?」「我有个小孩还小,等他到过几年的时候给你作徒弟。」舍利弗尊者说:「好。」就走了。 等到小孩到了七岁的时候,舍利弗尊者来了,就对这个婆罗门说:「你七年前的时候,你同我说,你的小孩还小,不能作沙弥。现在七岁了,可以吧?」说:「好,好,我以前是说过,我没有忘。」就是送给舍利弗尊者作沙弥。舍利弗尊者就给他说法;用功修行,一下子得阿罗汉果!七岁的小孩子得阿罗汉果,这也很希奇的事情! 阿难尊者就问佛:「说是这个小孩得了阿罗汉果」,名字叫做均提(均提沙弥)。得了阿罗汉果,但是不能受比丘戒,因为还年轻。阿难尊者就问佛,「这个小孩七岁,舍利弗尊者的教导,这么小就得阿罗汉果。他种了什么善根?他宿世是什么回事情呢?」佛说:「他宿世是一条狗!」所以我们人,不要说人,对狗都不要轻视,何况是人,不要轻视!「这条狗(怎么怎么样)由舍利弗尊者的救护,后来投生人了,出家得阿罗汉果。」说是:「狗怎么能投生人,得阿罗汉果呢?」 佛说:在迦叶佛时代,人寿两万岁左右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佛出现世间,就是迦叶佛。迦叶佛当然也是有很多出家的弟子,当然大家都是用功修行,在禅堂里面坐禅。其中也是一样有做维那的。其中有一位老比丘坐禅的时候,他就发出来声音。年轻人或者是年纪大的人,有人喉咙好、有的人喉咙不好,但是这个老比丘喉咙不是那么好听,但是他也发出来声音打人间岔。那么这个做维那的这个年轻的比丘,就对这个老比丘说:「你发出这个声音,还不如狗吠!」就是这样子骂他。 因为这个年轻的比丘(做维那这个比丘)是个凡夫比丘,所以不如意的事情就烦恼了,就失掉了正念,烦恼一动了就是骂人。这个老比丘说:「你骂我不如狗吠,我知道我是谁?」说:「我知道你是个老比丘嘛。」「我是阿罗汉!你可以骂我是狗?」他是修行成功的大阿罗汉(是圣人)!你骂凡夫都不应该,何况骂圣人!骂圣人,又骂是狗!这一说,这个年轻比丘就害怕了,就向这个老比丘忏悔。因为他骂阿罗汉是狗,他忏悔了,所以没堕地狱,就五百世做狗!但是他在迦叶佛时代出过家、修行过,所以现在能够遇见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能拜舍利弗尊者作师父,有阿罗汉师父的教导,所以他能得阿罗汉果。 所以从这个故事上看,你能在佛法上栽培善根,也不徒劳,你将来能遇见佛、遇见阿罗汉、能得圣道!你在佛法里面你造罪,你骂阿罗汉,也不徒劳,将来作狗! 所以从这些事情上,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数是由语言上引起纠纷,多数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在语言上要注意,尽量忍耐一点,不要骂人!不要骂人,你忍耐一点,将来就会好一点。骂人是不得了!就是骂凡夫也是不好。 栽培善根,就算是没得无生法忍、没得初果,将来也容易得圣道。栽培善根,我们说修福也是善根、修慧也是善根,也应该栽培福、也应该栽培慧,将来就容易得圣道,容易遇见佛出世,容易得圣道。 我们从《阿含经》上看、从《般若经》、从很多的经上看,得圣道很容易!就是听佛说法,说《阿含经》,那一部经我看不需要一刻钟就说完了──哦,就有人得圣道!为什么那么容易呢?就是以前栽培善根了!我们坐这里修禅定,修了很久也不得定,我们修四念处,也可能修了一百天了也没得到消息,就是以前的善根不强;以前栽培的善根不太强,所以现在修行的时候就缓慢!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栽培善根,把世间上的这些五欲的事情减轻一点、放下一点。不要说「我放不下!」我们现在学校读书,常说这价值观,世间上这些色声香味触的事情的价值有多少?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的价值有多少?你算一算、你比量比量,这个菩提心就会生起来,这个道心就容易发起来,栽培善根就会容易一点。 在《楞伽经》上有一个偈:「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涅槃」就是佛、一切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涅槃。涅槃这个地方是「离心意」,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所能想得到的,你想不上来那种境界。「唯此一法实」,世、出世间一切法,唯独涅槃这一法是最靠得住的,是不可破坏的,是真实不虚的。 「观世悉虚妄」,观察世间上的荣华富贵、色声香味触这些五欲的境界,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容易破坏的,都是无常的,都是靠不住的。「如幻梦芭蕉」,就像那个「幻」术变化的事情似的;「梦」,像梦里面的境界,都是不真实,一醒梦就没有了;如「芭蕉」似的,不真实,很容易就破坏了。 所以从经论上的法语来看,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得涅槃!就是修学圣道,把世间上的事情看轻一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一切诸法本自不有,不过自心所现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3>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
- 《大手印》浅析讲记(二十)初要就是要见性
- 空有不二契真如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7>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1>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九)绵密保任,做功夫除习气
- 什么是十信位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5>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1>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三)修法学道要自己悟出来才是真实的
- 莲池大师论出家利益
- 《楞严经》第九套:审除细惑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3>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6>
- 过年宴请宾客如何才最吉祥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2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2>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2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