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为何还要常行供养
【原文】 问曰:华者事也,法为何理在何焉?信之与毁,皆空交报在何? 对曰:华即理也,还常色即空也。行供信之报者,法为何《悲华经》云,皆空昔有王子,还常名无所畏。行供手持莲华,法为何上宝藏佛。皆空佛言:「汝以莲华,还常印于虚空,行供今与汝号名虚空印。法为何当来成佛,皆空世界名莲华。还常佛号莲华尊,汝是也。」 国土及佛,皆约昔日所献莲华而为号者,欲令明识行因感果之义也。何乃沮檀度之献华,而欲别遵之无相哉?毁之报者,《大方广总持经》说,昔有一比丘,名净命,住于正见,持华供养。又一比丘,名法行,住于邪见。坐得四禅,常说空宗般若最胜。 谤净命法师云:「净命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坐此一言,于六万世常无舌根,乃至成佛,犹居五浊。彼何人耶?即释迦是也。 佛言:「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命终之后,随于地狱,多百千劫。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得无舌报。」’若唯修一般若波罗蜜得菩萨者,往昔迦尸迦王行菩萨行,时捨所爱身,头目髓脑。 尔时此王,岂无智慧哉?则知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安得弃献华之檀波罗蜜,而以恶取空僭易于般若真无相哉?无舌之报,自贻伊咎。如来所以自引昔非,欲令众生不覆车于前辙耳。一华若此,一切土木形像,竹帛诸经,剃发僧尼,住持三宝,戒定慧学,无论福田及非福田,悉可敬之,一切皆入真实三业供法界海中。有何不可,而欲略之哉?《法华偈》云: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译文】 问:所谓香华供养,这只是事相,其理何在呢?对此事相的供养,信受与毁弃,彼此之间的果报又是如何? 答:香华供养虽是事相,也即是理,因为「色即是空」啊。信受的果报,如《悲华经》上说,昔有王子名无所畏,手持莲华奉上宝藏佛。佛对王子说:「你把莲华举起来印于虚空,我今给你取号名虚空印。将来你成佛时,世界名莲华。佛号莲华尊,就是你啊。」 这位无所畏王子将来成佛时的国土以及佛名,都是依照昔日所献莲华而为号的。其实这也正是为了使人们明白,懂得行如是因必感如是果的意义。怎么可以既阻止人们行布施度的献华,而又要让人另外遵循无相呢? 毁弃的果报,如《大方广总持经》中说,昔有一比丘名净命,住于正见,持华供养于佛。又一比丘名法行,心存邪见。由静坐得入四禅,常说空宗般若最胜。这位法行比丘对人譭谤净命法师,指责净命法师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法行比丘就因为这一句话,于六万世常无舌根。乃至成佛,犹居五浊恶世。往昔这位法行比丘是谁呢?即是我释迦本人也。佛又告诫说: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谓以空理为第一,以实事为第二。重空理轻实事,是为二说),命终之后,堕于地狱,多过百千劫。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得无舌报。 如果唯独修一般若波罗蜜就可以得证菩萨,那么往昔迦尸迦王行菩萨行时,捨自己所爱身以及头目髓脑,难道能说这位迦尸迦王是个没有智慧的人吗?由此可知,六度波罗蜜应具足修。执着一法而批评其他诸法,是为魔业。怎么可以捨弃献华之布施波罗蜜,而以恶取空来冒充般若真无相呢?无舌的果报,都是咎由自取。 释迦如来之所以自引往昔的过错,是希望众生不要重蹈覆辙啊。一华的果报尚且如此,那么一切土木所作的佛菩萨形像,竹帛所书的诸经,所有剃发的僧尼,凡住持三宝,戒定慧三学,无论福田僧及非福田僧,全都应该恭敬,一切皆入真实三业供养法界海中,这又有何不可,怎能随意略去呢?《法华经》偈云: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 以花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凭求佛速来接引的强烈愿心,能否当下蒙佛接引往生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2>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9>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1>
- 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2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2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3>
- 度四流者为作桥樑,趣彼岸者为作船筏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八)功夫并不是开悟见性啊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3>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二)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心所显
-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五)在事境上磨练方达到理事无碍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2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0>
- 苦都是因业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8>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七)悟后真修须常观察损之又损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3>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