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严经》第十三套:?12>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楞严经》第十三套:?12>道场加行

1、楞严《楞严经》第十三套:。经第加行净明12>道场加行,套>四种清净明诲,道场

《楞严经》第十三套:?12>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2、种清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道场加行,经第加行净明四种清净明诲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道场

3、种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加行净明《楞严经义贯》1517页,套>第二节坐道场修定慧。道场

4、种清1﹒因戒生定。诸位,这个戒其实是八宗共修,任何一宗派,包括大小乘,南传、北传、藏传,统统要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那么,不戒污垢,道业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5、所以,这个戒是八宗共修。经文:【“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注释]:[“坐道场”:“道场”,有二]个意[义。

四种清净明诲

1、一、修道或]者是[证道之处;二、传道之处,]也就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即讲经说法之处。这里是指佛修道之处。“坐”者,]就是[不动也。

2、故]所以叫做[“坐道场”即]就[是于修道之处所,身心不动;]这个身心不动:就是表示坚固不坏,证得涅槃妙心,叫做身心不动。[这个“不动”,并非指]并不是说[一直坐著不动,而且也不能说只有在静坐时才不动,而是于道场]当[中修道]的[时]候[,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身心皆不动摇;又,不动者,]就是[不为烦恼所动这个烦恼,包括我们白天的烦恼;包括我们晚上夜梦的烦恼;包括我们身体的微细的种种变化的烦恼,统统包括在内。不为烦恼所动,[不为内外一切境界所动,乃至一念不生,故不动;]这个不生是指体悟到本性没有妄动。所以一念不生很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体会。

3、所以古时候禅宗开悟的祖师说:一切法不生,莫作无生解。这个无生是说:它的当体即空,没有实体可得,叫做都是缘生、都是无生、都是不生;但是有般若的妙法从心而生,这个不一样。所以讲不生,不落入不生的观念,是说体性本空,这个叫做不生[言一念不生者,为无一妄念、]为没有一个妄念、[恶念、邪念生起,非无善念也这个非无善念,讲了还不够透彻,非无般若妙智念,这样才是正确的,般若妙智就包括善念。如果说:非无善念,如果你把这人善念,上纲到佛念、智慧之念,那就变成有一点善跟智,还不是很搭嘎,应该说:非无涅槃妙心之智、智慧之念。

4、简单讲:就更有智慧之念头、慈悲的念头。[若如是者,即名坐道场,故称不动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法如是故: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故先持戒,]这个戒是八宗共修,不是哪一宗才要修,没有一宗不修持戒,他能够成就佛道的,这是不可能的。故先持戒,[净身语二业,再进修禅定,以禅定水洗涤心垢;垢尽心明。是故欲修无上法,最先须持佛戒。

5、然而此处经文既说持比丘戒,那么在家众当如何。须知本经所说法门为最究竟之实法,非一时权便之法,]乃是成佛的法,教你如何成佛。所以[故修学者的条件当然也是要求最高的,]所以,《楞严经》叫做博士班。所以,是[故须]要[出家,方]才[能]够[修究竟]的[无上道。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