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十三套:?12>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1、楞严《楞严经》第十三套:。经第加行净明12>道场加行,套>四种清净明诲,道场 2、种清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道场加行,经第加行净明四种清净明诲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道场 3、种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加行净明《楞严经义贯》1517页,套>第二节坐道场修定慧。道场 4、种清1﹒因戒生定。诸位,这个戒其实是八宗共修,任何一宗派,包括大小乘,南传、北传、藏传,统统要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那么,不戒污垢,道业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5、所以,这个戒是八宗共修。经文:【“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注释]:[“坐道场”:“道场”,有二]个意[义。 1、一、修道或]者是[证道之处;二、传道之处,]也就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即讲经说法之处。这里是指佛修道之处。“坐”者,]就是[不动也。 2、故]所以叫做[“坐道场”即]就[是于修道之处所,身心不动;]这个身心不动:就是表示坚固不坏,证得涅槃妙心,叫做身心不动。[这个“不动”,并非指]并不是说[一直坐著不动,而且也不能说只有在静坐时才不动,而是于道场]当[中修道]的[时]候[,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身心皆不动摇;又,不动者,]就是[不为烦恼所动这个烦恼,包括我们白天的烦恼;包括我们晚上夜梦的烦恼;包括我们身体的微细的种种变化的烦恼,统统包括在内。不为烦恼所动,[不为内外一切境界所动,乃至一念不生,故不动;]这个不生是指体悟到本性没有妄动。所以一念不生很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体会。 3、所以古时候禅宗开悟的祖师说:一切法不生,莫作无生解。这个无生是说:它的当体即空,没有实体可得,叫做都是缘生、都是无生、都是不生;但是有般若的妙法从心而生,这个不一样。所以讲不生,不落入不生的观念,是说体性本空,这个叫做不生[言一念不生者,为无一妄念、]为没有一个妄念、[恶念、邪念生起,非无善念也这个非无善念,讲了还不够透彻,非无般若妙智念,这样才是正确的,般若妙智就包括善念。如果说:非无善念,如果你把这人善念,上纲到佛念、智慧之念,那就变成有一点善跟智,还不是很搭嘎,应该说:非无涅槃妙心之智、智慧之念。 4、简单讲:就更有智慧之念头、慈悲的念头。[若如是者,即名坐道场,故称不动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法如是故: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故先持戒,]这个戒是八宗共修,不是哪一宗才要修,没有一宗不修持戒,他能够成就佛道的,这是不可能的。故先持戒,[净身语二业,再进修禅定,以禅定水洗涤心垢;垢尽心明。是故欲修无上法,最先须持佛戒。 5、然而此处经文既说持比丘戒,那么在家众当如何。须知本经所说法门为最究竟之实法,非一时权便之法,]乃是成佛的法,教你如何成佛。所以[故修学者的条件当然也是要求最高的,]所以,《楞严经》叫做博士班。所以,是[故须]要[出家,方]才[能]够[修究竟]的[无上道。《楞严经》第十三套:?12>道场加行
四种清净明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什么样的人不能皈依佛门
- 到寺院拜佛,不要在大殿正中央拜垫上拜佛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一)【诠论】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八)【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真心究竟在何处?就在念佛当中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八)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一)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七)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
- 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再回来就很自在了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四十一)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 随机阅读
-
-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三)【诠论】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二)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四)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 内心清净就是福
- 三辈九品得往生,四土径登不退转
- 别忘了!除了上香和供花,这些方法也可以供养三宝!
- 共读楞伽开示(七)万法一如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六)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
-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四)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 凡事最难是开始
- 别再说你努力,你那只是瞎忙
-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二)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四)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一)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