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三)【讲义】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四百一十三,开示【讲义】火腾水降。百讲交发立坚楞严经讲义是义火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腾水潬,这两部开示是降交坚湿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 2、发立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为巨为洲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海干有修之仁者,共读各位高僧大德,楞严开悟见性的开示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百讲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义火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 4、【巳二生所成四居】【火腾水降。交发立坚】火腾就是火性,火性是上腾的,我们看火在烧,它是这样往上的,师父双手拟火上腾之势,水降,水性是下降的,你喷水当然是往下降。 5、火性上腾,水性是往下降的,这二种一交叉,交发立坚,立坚就成为器世间了立坚,诸坚硬的成为器世间。那么,低洼处,湿为巨海,低洼处有水的地方,湿处为巨大的海,这是低洼的地方。那么,干燥的地方、凸出来的地方高处,干为洲潬,这个“洲”就是比较…。 1、以我们现在的来讲,就是比较大的岛、陆地,“潬”就是现在所讲的小岛,用沙组成的一个小岛,或者是岩石,一个小岛,水中的小块的陆地,叫做渚,也叫做潬,或者叫做“洲”。所以,这个“洲”就是比较大的陆地,“潬”就是比较小的。有的人认为,洲潬是讲同一种东西,其实就是陆居,陆居的地方。 2、【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此科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各相违,实则相济,如火性本属上腾,水性本属下降,一腾一降交互发生卑】就是低洼,【湿之处,积水而为巨,大也,海;】巨大的海。【干燥之处,环水而为洲潬。 3、】这个洲潬,这个“潬”字其实是水边的沙渚;这个渚就是三点水。这沙渚就是等于沙滩,“渚”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 4、所以,这个洲潬就是海中的小陆地,四面环水,所以,环水而为洲潬,简单讲就是海中的岛,直接讲就是这样子。【盖海非独目于水,】海不是独见于水;“目”就是见,不只是看到水【以注水】怎么样。【之巨坎,】“坎”就是低洼地。 5、【为水居众生所依处。】你这个海看下去是水,把这个低洼地方注满了水;“坎”就是低下处,那个是水居众生所依处,所有的鱼类啊,大鱼、小鱼、虾,全部都住在那个地方。【《灌顶》云:‘浮土可栖曰洲,】这个地方,浮出来的土地;可栖就是可以住人的,这个栖这个不只是住人,一切动物、植物都所依靠这个。共读楞严开示
四百一十三【讲义】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在《六祖坛经》中参悟人生三重境界
- 共读楞伽开示4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三)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八)【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七)【讲义】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三)欲漏 有漏 无明漏
- 随机阅读
-
- 求地藏菩萨满愿快,是什么原因呢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八)【讲义】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六)标列二本 独选耳根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八)【讲义】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五)【讲义】又即后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观空,瞪久发劳,则见空华。
- 只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四)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九)【讲义】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华相非从空来,非从目出之故
- 这样的慾望,把我们的身心都繫缚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三)【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五)【义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末法时期,念佛以持名最为得力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八)【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二)【义贯】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八)爱欲为禅定之障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