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浅析讲记(一百一十三)知修不知解与禅天同不出三界
1、大手《大手印》浅析讲记,印浅一百一十三,析讲知修不知解与禅天同不出三界。记百解禅界不认取真心,知修就不可能出三界,不知不出就与外道相同。天同“知修不知解知道修行,大手知道不跟妄念跑,印浅但不知道“一切妄念,析讲皆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记百解禅界这就叫“知修不知解”。知修 2、不知不出只知道修道,天同不知道真心是大手怎么一回事,不认得真心,就“与禅天同”。你这样勤做功夫,即使做到极点,定功颇深,而不识真心,也不过生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而已,还是不出色界。慢说解脱,连无色界也没有到达。 3、“若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习,虽心能坚住禅定,亦落于上界之禅定。”如果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习,就是“知修不知解”。虽心能坚住禅定,就是心能够不动,入定很深,经一年、两年、三年,乃至一劫、两劫、干百万劫的时间而不动。 4、“亦落于上界之禅定”,也不过落在四禅天或者四空天的禅定里。这还是色界、无色界的禅定,还在三界里。 5、不认取真心,就不可能出三界,就与外道相同。外道为何不能出三界。 1、因为他不知道真心是怎么一回事。外道执着阳神,认为阳神是真实不坏的。阳神就是佛教讲的“意生身”,就是第七意识(意根)所生之身,还是虚假的影子。《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相的东西全是假的,阳神也是假的。 2、只有认取真如自性,努力保护它,这样修行,才能成大道。我们再三地讲:大家要保护好真如法体啊。要了了常知,时时无住,绵绵密密地保护它,久久自然证成大道,决定能成就。 3、认取真心,就好象得到了米,再用火来烧。所谓用火来烧,就是时时保护它,处处不让妄念侵扰,不随妄念跑,心空无住,那么,结果一定成佛,这非常重要。 4、若不这样修,纵然定功很深,入禅定的时间很久,也不能证成大道。现在很多人喜欢定功:哎哟,这个法师功夫很好,入定一星期了。噢那个法师功夫更好,入定三个月了。我们在此要向他大喝一声:不行。 5、那是死定,绝对不能证成大道。真正的禅定,是对境不迷惑,一切时无住。坐在那里就定,下座就不定了所以,不认取真如法体,盲修瞎练,决定不能成道。《大手印》浅析讲记
一百一十三知修不知解与禅天同不出三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四)【讲义】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九)【讲义】卯四会十八界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三)【讲义】见思惑(2)
- 经常这样观想,随时都诸佛菩萨护念你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七)【讲义】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五)【讲义】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五)“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 迴向给众生,众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六)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 随机阅读
-
- 调伏对色身感受的爱取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三)【义贯】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九)【讲义】当处出生,生无来处;随处灭尽,灭无去处;不过徒有幻妄名相而已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六)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三)【讲义】见思惑(2)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四)【义贯】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三)【讲义】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 这个苦谛很重要,你一定要从痛苦中觉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七)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二)【讲义】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九)【义贯】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
-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七)【讲义】壬三 确陈二种深疑 (分二)癸初疑万法生续之因 二疑五大圆融之故 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九)【讲义】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四)【讲义】九结
- 这不是证圣,若作圣解即受群魔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七)【义贯】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四)【义贯】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六)【义贯】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