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正体
从天台家的阿弥观照来看,观照现前一念心性。陀经体一念心性,实相不要被它现象所迷惑。为正《楞严经》七处征心,阿弥觅心了不可得,陀经体不在内,实相不在外,为正不在中间,阿弥超越时间——不是陀经体过去、不是实相现在、不是为正未来,超越一切色法,阿弥不是陀经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些。实相 谈到实相,当然讨论起来不一定容易理解。说起实相,实际上究竟的境界也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但这里面要把握它的中道,就像《楞严经》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就是无相,「即一切法」就是无不相。要把握这个实相的无相——无相的空,无不相的这种有——就是不空。空和不空,这样的辩证关系。不得已就把心性这种本来的面目称为实相。实相又能够双遮两边,「非寂非照」;又能够双照两边,「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把握这个实相有什么好处呢?从这部经典形而上的道理来讨论,一般的人看《阿弥陀经》,好像觉得《阿弥陀经》不怎么地。它都是黄金为地呀,七重行树啊,七重罗网,都是那些事相。甚至还说:「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贪心吗?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就想去。」 这里讨论它的体性是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都是实相,不是现象界的一些助于我们感官快乐、我们贪心的对境。所以这个体性是很重要的。了解了这部《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正体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去理解蕅益大师谈的:把这个实相的一真法界的体性,显现为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种实相的体性,显现为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个实相的展开,那就森罗万象。 实相的圆融无相是不可言说,实相的缘起那是穷劫难尽。能说这个经典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的功德,能度众生的两土世尊、所度的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众生能信的心和所信的净土妙法,能厌离的能愿心——「能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和所愿的极乐世界,能持修净业的身、口、意三业以及所持的弥陀名号,能往生净土的信、愿、行三资粮和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四种净土,能赞歎这部经典的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以及所赞的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名号功德,等等等等,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 这就是很奇妙了。这些净土法门所展示的事相,全体是实相,全体是涅槃,全体是一真法界。我们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实际上就是观察我们当下一念心性。观察佛的境界,以佛的境界作所缘境,以真如熏无明,就能够打开心量,伏灭烦恼。所以读《阿弥陀经》,读《无量寿经》,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极为殊胜的修行观察法门。因为它全体都是实相。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真心究竟在何处?就在念佛当中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九)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二)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蕅益大师开示三种念佛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六)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
- 随机阅读
-
- 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五)【讲义】辰二众生相续(分三) 已初六妄成就 二四生感应 三结成相续 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三)【讲义】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八)如来对示缘起
- 思惟苦谛与调伏爱取是净土宗的必修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讲义】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八)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学佛人着魔了怎么办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九)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一)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 奶奶的往生纪实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七)【讲义】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三)【讲义】总论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本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九)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五)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