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愿——(第34愿)皆得法忍总持
我成佛时,大愿第愿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法忍各别种类的总持众生,闻信我的大愿第愿名号,悉能证得菩萨无生法忍,法忍获得诸多甚妙深广之总持。总持若此愿不能兑现,大愿第愿不取正觉。法忍 阿弥陀佛因地见到他方世界诸佛,总持虽名号内涵亦深邃悠远,大愿第愿然闻者获法益者少。法忍是总持故愿言:十方无量众生,闻我至德名号,大愿第愿即能契入大乘实相,法忍证无生法忍,总持获诸深陀罗尼。类似于大鹏金翅鸟食啖海中之龙,目光犀利,锁定目标。巨大翅膀拨开海水,直取龙子,无有差错。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导向大乘法益,亦复如是。 此愿及以下数愿,专谈闻名功德。于此,吾人宜对阿弥陀佛名号,即「无量光寿」,要有深切的认知。无量光即真实智慧,无量寿即无为法身,光寿寂照不二即是实相,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如来藏性。是故,阿弥陀佛名号体性即是实相。而闻佛名号的众生现前一念亦具无量光寿性德,亦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实相。众生能信之心和所信的佛德名号同质互映,涵盖相符,以空印空,似水投水。以阿弥陀佛名号之本质境,带起众生性具无量光寿之影像境,托彼名号,显我自性,即可契证无生法忍。大势至菩萨专修念佛三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为此类。 《大智度论》云:「无生法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是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卷七十三)阿鞞跋致是破一品无明的菩萨所证的位次,又云不退转位。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还只是初得无生法忍,若究竟得无生法忍,那是八地以上的水平了。 随顺他方世界「众生之类」的不同根机,此愿中的无生法忍或可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在凡夫位相似无生法忍。 《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得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加持,见到住立空中的西方三圣,光明炽盛,心生欢喜,豁然大悟,得无生法忍。善导大师将此无生法忍诠释为喜忍(信心欢喜,得往生益),亦名悟忍(觉悟弥陀大愿威神力),亦名信忍(信可一念感通,即得往生)。此三忍为信位凡夫韦提希所得,属相似无生法忍。 第二种情形是属于解行以上的——三贤十地的无生法忍。他方世界善根深厚的菩萨,一闻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顿破无明,获证阿鞞跋致。四明法智大师认为《观经》韦提希夫人「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以凡夫心闻十六观,即闻即修,顿入圆教初住地。「豁然大悟」,开悟通观行位及相似位,是故能云「逮无生忍」。彰显此大悟,确然生分真位,乃真实获证破无明之无生法忍。此与善导大师的诠释稍有区别。(参见《观经疏妙宗钞》) 第三层次就是究竟圆满的无生法忍——深位菩萨闻阿弥陀佛名号即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诚如蕅益大师所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弥陀要解》) 意谓,释尊于菩提树下,乃是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而成就无上佛果的。今以此成佛之法,全体授与五浊恶世的众生,此乃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与佛才能了知念佛成佛之奥妙,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信解之力不能相信、不能理解。蕅益大师乃开佛知见之大祖师,结合此愿来看蕅祖之判言,可谓言之有据,直将弥陀名号之大不可思议功德和盘托出,真实不虚。 举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六字洪名。是故,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犹如大海,不同根机的众生,随其容器的大小,可以得到相应的满足,而名号功德海不增不减。由于六字洪名即总持陀罗尼,十方菩萨闻信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亦能获致总持(陀罗尼)功德,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以种种深妙总持,或多字,或一字,或无字等无量陀罗尼,契入离生正位,直至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下品往生者六劫待在莲华里做什么呢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4>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六)不落有无谁敢和是什么意思
- 《楞严经》第十五套:?12>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8>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5>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六)能熟其自相即名行道之始觉光明
- 艰难的回归路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22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3
- 《楞严经》第十三套:?11>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五种邪命,皆为利养
- 《楞严经》第十五套:?7>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四套:?14>(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六套:?16>五十种阴魔
- 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2>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8>
- 《楞严经》第十五套:?22>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