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玉禅师上品上生的故事
这里我举一个公案,怀玉大家看看。禅师把这位法师求到上品上生的上品上生事这种行业跟我们自己做个对比。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怀玉怀玉法师,禅师他相信念佛法门,上品上生事非常刻苦地去修行,怀玉每天是禅师日中一食,常坐不卧,上品上生事一生念了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怀玉每天持名五万声,禅师常行忏悔,上品上生事志求上品上生,怀玉他发誓要上品上生。禅师 结果到临命终时也确实看到阿弥陀佛,上品上生事观音势至圣众很多都来了。他坐在寮房里面,结果从窗户过来的一位菩萨手里拿着的是银台来接他,一看到银台,他就不想走了。说我一生精进念佛发誓要取金台,现在怎么不是呢?他感到不是,就不动心。这个念头一动,来迎接的圣众就消失了。 消失了之后,怀玉禅师带着感恩的心又加倍念,原来是一天念五万声佛,这时候加倍念十万声佛号,精进。这样又念了三天,这时候阿弥陀佛带着观音势至无量圣众就更辉煌地过来了,首先放出奇异的光明使他的房间充满光明,虚空是圣众遍满。 这时候怀玉禅师一看这个景象不一样了,就很欢喜,赶紧告诉他的徒弟们「我马上要走了。」徒弟说:「你写个偈子,给我们教导教导」,他就说了一个偈子。这时候他看到观世音、大势至就共同拿着金刚台来接他,就是上品上生,所以他是带着灿烂的微笑往生的。 这是在往生的公案里面唯一的一次两次过来迎接他,第一次他不去,他有这种气概。如果是碰到我们,哎呀!银色的,哪怕是铁莲台,也得先走再说。但是我们来看看怀玉禅师,他有这种自信自肯的心,有他宿世的善根,有他今生的努力。他留的偈子是这样写的: 清净皎洁无尘垢, 上品莲台为父母; 我修道来经十劫, 出示阎浮厌众苦;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离娑婆归净土。 第一句「清净皎洁无尘垢」是谈他通过修行内心很清净,离开那些烦恼、垢染。所以志求上品上生的莲台作他法身慧命的父母,那么这两句他成就了。然而他的善根是什么呢?他知道自己的宿命了,他修佛道以来已经修了十劫呀,他有这样的善根。 然而在十劫的修行过程当中都没有解决生死轮迴的问题,所以这一期分段生死来到阎浮提,他遇到念佛法门了。他内心对这娑婆世界八苦交煎有深刻的厌离心了,所以他才发起我尽形寿要修苦行。那这一生修苦行的念佛,就超过了他十劫的修行! 一生也就几十年的光景,超过十劫呀!那就永远离开娑婆世界的轮迴,到达解脱的极乐净土去呀。所以他能够对念佛法门一往情深是有他十劫的善根作为基础的。同时也表明没有念佛法门的往生一法,他在这一生也是解决不了生死问题的。以他这种精进努力的程度,自然感到的是银台,他再发奋才得到了金刚台。看来不容易啊!我们现在的念佛人,这种精神这种刻苦大概是稀有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度四流者为作桥樑,趣彼岸者为作船筏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四)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 净慧老和尚:我们修行的时候,是选择禅宗还是jing土宗?
- 华严三圣与华严五祖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三)【注释】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八)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三)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可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四)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七)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四十一)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五)【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九)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九)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
-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零二)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七)【注释】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四)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