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难
1、解经难佛法微妙悟道难解经难。解经难无上甚深微妙法,解经难愿解如来真实义。解经难 2、解经难十重四十八轻,解经难不淫,解经难也包括了不正淫,解经难在家人也不能淫欲,解经难乃至一切女人。解经难国王、解经难王子、解经难百官、解经难宰相、解经难比丘、解经难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金刚神、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允许一切的众生受持菩萨戒,“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 3、所以莲池大师在注解中,也像法藏大师一样,经常援引瑜伽菩萨戒本。华严经讲的菩萨道次第,菩萨什么时候断惑。菩萨在住位阶段的修行是六度,布施,持戒,禅定,空解脱门,灭尽定等,到了地上菩萨,还是这些功课。但是呢,初住位菩萨就已经能够在一百个佛国示现成佛了。 4、密宗也是佛说的法,密宗也有很多的宗派,见地上有些差别,或很大的差异。密宗的最上乘,就是佛乘,如来随顺觉性到了这个地步,不仅是入佛,也可以入魔。 5、但是这个最上乘的法,我们凡夫来修,就感觉没有次第,贪嗔痴即是戒定慧。“于外不舍贪欲境,于内不取贪执心。”,天堂与地狱不二,在地狱里安住,赤裸觉性现。 1、所以说,佛法微妙,圆教的“圆”,就是这样的,法华经讲“妙”。圆教也有次第,华严的菩萨道次第里也有“圆”。 2、你藏教与通教的认知是很难理解的,藏通别圆,藏教与小乘教比较接近,多数人包括参禅的人,他们的认知基本上是藏教与通教,也就是唯识学理论讲的内容。圆教来说,你真正理解了也就是大彻大悟了,大开圆解了。 3、搞不明白,你心里就会别扭,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谤法。你感觉到自己是什么样的根器,善根怎么样,怎么比较相应,你自己就老老实实的去修好了。但是你要去度人,你没有智慧,不管什么人,你都让他们学你这个法,像你一样去吃苦,甚至人为的给人很多的磨难,欺骗,什么戒律也不持了却要求别人去持戒,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相互的不能理解,功利心去修,看看,这个是我的弟子,是我教出来的。还去护法,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通通是邪见,还引经据典,振振有词,殊不知是依文解义。各有各的问题,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错。密宗这样也是,不区分众生的善根,也不管藏地还是汉地。 5、—————————————————。佛说一代时教。古德分判浅深多少不一分而为五。谓小始终顿圆。解经难
解经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六)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六)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四)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四)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 共读楞严开示1——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
- 随机阅读
-
- 这才是究竟的快乐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五)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讲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讲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口里念着糊涂咒,心里想的贪瞋癡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四)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众生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六)【讲义】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 口里念着糊涂咒,心里想的贪瞋癡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八)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众生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八)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
- 「善念」和「善根」的差别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六)【讲义】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二)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國土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二)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 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这里面就有观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九)【讲义】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六)【讲义】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