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恶性比丘的方法
佛临涅槃时,对治的方阿难请问佛:「佛在世以佛为师,恶性佛不在世以何为师?」佛灭度后我等弟子怎么行呢?那么佛说:「佛灭度后,比丘依波罗提木叉是对治的方汝等大师,与我在世无异。恶性」其实佛已经告诉我们了,比丘佛在世的对治的方时候,你们以佛为师。恶性佛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比丘你们就依「波罗提木叉"为师。对治的方「波罗提木叉」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恶性「戒」,以戒为师。比丘你们能持戒,对治的方不管在什么时候,恶性不管佛灭度后多少年代,比丘就等于我佛在世一样。 所以这个戒律就这么要紧。所以我们都要受戒,要持戒,以戒为师。戒是我们的师傅,等于佛在世一样,这全靠一个信心。所以有的持戒,有的不持戒,有的拿着一个戒,不当一会事,那就不相信有戒,不听师父的话。阿难尊者又问:「佛在世,众弟子以佛为住(我们的心寄託在佛身上),佛灭度以后,我们依何为住(我们的心放到什么地方去)?」佛说:「依四念处为住。你们要依四念处修行,就是佛在世,等于在佛的左右。」这是佛临涅槃时最后最后的教导。 阿难又问佛:「佛在世恶性比丘,佛可以制止,佛灭后如何排除?」也就是说,恶性比丘不守戒,不守规矩,乱说乱闹,不讲道德怎么办?佛在世,佛会批评他、教育他,佛有道德能够降伏他。佛不在世,怎么办法呢?佛说:「默摈。」佛不在世界上了,这些恶性比丘不守戒,不守规矩,不听众生的好话,不依教奉行,那就默摈。那个默摈的办法,我们僧人没有办到,大家不给你讲话,不理你,那你再有能力也使不上了,有什么本事也用不上,这就叫默摈啊。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顺着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种福报
- 共读楞严开示5——二十五圣,于二十五法,各证圆通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六)【讲义】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三)【义贯】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 在家也可以修行,为什么还要出家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 随机阅读
-
- 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二)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六)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九)【讲义】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 贪恋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八)【讲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 共读楞严开示5——二十五圣,于二十五法,各证圆通
-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七)【讲义】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九)【讲义】昔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日渐长大,出瓶不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九)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 虚云老和尚山居诗六首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八)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 共读楞严开示5——二十五圣,于二十五法,各证圆通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七)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
- 儿孙之爱难捨,如何防治爱慾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二)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五)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