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原文】 客曰:弟子复忆昔念佛时,临终遇一禅人教云,心即念佛法门,净土只在第七识上用功,受生参禅法门能在第八识上用功,临终何不捨念佛而参禅乎?弟子愚蒙,心即不了此义,净土未知是受生否,请师证明,临终究竟如何? 答曰:此事不定,心即参禅功夫,净土亦有浅深;念佛功夫,受生亦有浅深。临终但以参禅功夫,心即全仗自力,净土境界虽深,比较愈难。念佛功夫,专仗佛力,境界虽浅,比较愈易。 若论念佛功夫,普通行人,最初下手,本由第六意识心,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由此持念纯熟,渐渐转到第七识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识上用功,足可往生西方,因是比较愈易。 何以故?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者,即第七识心念念相继也。盖此第七识,名传送识。虽不及第八识之不动,较前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而胜过多矣。何以故?因眼、耳、等之六识,终日与六尘相对,拖泥带水,不名为净。唯此第七识居中,不与六尘相对,故名净念。盖此净念,即是正念。 凡念佛时,若正念现前,心能作主,历历分明。正念若失,心难作主,杂念纷飞。虽则高声念佛,自己皆听不到。纵听得到,总不十分句句明了。 是以念佛行人,当在第七识上注意。何以故?凡临命终时,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待佛来迎者,即此第七识正念之心,历历分明也。若论正念之心,六识、七识、本无分别。但以六识不净,七识纯净,又以六识散乱,七识不乱。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复如果核,住在果中。 须知念佛行人,善能入佛果觉,住佛正定。会得一念全体,全体一念者,即在第八识上用功也。是以古人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所言在定之心者,即第七识心,住在第八识心中也。此第八识,名含藏识。入此藏识,即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渐渐不乱。 皆因入己本觉,即是入佛果觉。非离自己本觉,别有如来果觉也。以此功德,迴向西方,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但品位高下,亦随各人功行浅深不同耳。 【白话译文】 客人说:弟子又记起以前念佛时,遇到一个参禅的人说,念佛法门,只在第七识上用功夫,参禅法门则能在第八识上用功夫,为什么不捨弃念佛来参禅呢?弟子愚癡,不了解此话是不是正解,请法师证明,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答:此事也不一定,参禅的功夫有深浅,念佛功夫也有深浅。但是参禅的功夫,全仗自己的力量,境界虽深,比较起来更难。念佛的功夫,专仰仗佛力,境界虽浅,比较起来更容易。 若论念佛功夫,普通念佛行人最初下手,是从第六意识心,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由此持念纯熟,渐渐转到第七识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识上用功夫,足可以往生西方,因此比较容易。 为什么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即第七识心念念相继。这个第七识又名传送识,虽然不像第八识那样不动,但与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相比,则殊胜很多。为什么?因为眼、耳等前六识,终日与六尘相对,拖泥带水,不称为净。只有第七识居于中间,不与六尘相对,故称为净念。此净念,就是正念。 凡念佛时,若正念现前,心能作主,历历分明。正念如果失去,心难以作主,杂念纷飞。虽则高声念佛,自己皆听不到,纵然听得到,总不能每句都明明了了。 所以念佛行人,应当在第七识上注意。为什么?凡到临命终时,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地等待佛来迎接的,就是此第七识正念之心,它是历历分明的。若单论正念之心,第六识、第七识本来没有分别。但因为前六识不净,第七识纯净,又因为前六识散乱,第七识不乱。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又如果核,住在果中。 再者如果念佛行人,能够善于入佛果地觉,住在佛的正定中。知道一念全体、全体一念的境界,就是在第八识上用功。所以古人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所说的「在定之心」,就是第七识心,住在第八识心中。此第八识名含藏识,入此藏识,也就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渐渐不乱。 因为进入自己的本觉,就是入佛果地觉。不是离开自己的本觉,别有如来的果地觉。以此功德,迴向西方,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但往生品位之高下,亦随各人功夫的浅深而不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四)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七)道场加行 断杀、盗、淫、妄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讲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 娑婆求空空愈远,往生极乐入有得空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一)显见离见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三)【讲义】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 我想学佛,但佛号念不下去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七)【讲义】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 随机阅读
-
- 大妄语的罪很重的,甚至影响到佛教的兴衰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三)【讲义】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 要破执着,必须先破你的分别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七)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七)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七)【讲义】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 见月老人《一梦漫言》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一切诸法本自不有,不过自心所现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九)【注释】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五)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讲义】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四)【讲义】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