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化

《楞严经》第十四套:?17>(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楞严经》第十四套:?17>

1、楞严《楞严经》第十四套:。经第17>,套>提说禅那证位,说禅令住圆定,那证直趣菩提,位令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住圆说禅那证位,定直令住圆定,趣菩直趣菩提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楞严

《楞严经》第十四套:?17>(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证看底下,位令1898页,愈说愈激动,这实在是……你们听到今天这些话,是四十年来师父的心得难怪,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教授一直强调:你们一定要去听人家演讲,一定要听专家。

3、专业的演讲那些演讲,都是人家集三、四十年的心得,来讲给你听的有道理。底下,詮论:由此段经文可知,菩萨修行,历经种种阶位、断证,至此才达到完全「见性」。可见所谓「明心见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亦不是一蹴可几的。

4、以经证经,用经典来证明这个经典,《大般涅槃经》中开示见性,也说:「十住菩萨见不了了。」也就是即时已达十住的菩萨,虽得见性,但并不能见得十分明了,以真如尚未全体显露故;须经历位断证,才逐渐分分显露:一分断证。所言断证者,断除无始无明习气之乌云,以无明乌云覆盖自性之大日,故智光不得透;待乌云渐散后,大日渐显;如果这个乌云全散了,就是大日全露是故「现前地」后即是「远行地」。第七地叫做远行地,第八地叫做不动地。

5、复及,当今学佛常听人说他已经「明心见性」,或者常把「明心见性」刁在口上,把「见性」看作一件容易事,且常以少少文字知解,就当做是「见性」,就认为已经「一悟即至佛地」,这实是「以解作证」。我们尊重成观法师的看法,甚至有「大妄语」之虞,未证言证,请看经文:十住菩萨仍见不了了;第六地菩萨才得真如完全现前,才能称得上完全「见性」,亲见真如本性,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一般具缚凡夫,贪嗔炽盛,自心烦恼念念丛生,乌雪覆盖,心中一团无明黑暗,若能由宿舍信根,而解得佛语,信解真如本性,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因为佛所说之般若实甚难信解,而真如本性比之般若,则更难信解百千万倍。至于「亲证真如」,或简称「见性」,则实非凡夫所能。学佛过程中,有时候有若「灵光一现」,好似有所见,那是一心精进修行时的少分相应,暂得如是,不会长久的,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是「见性」,或者是「大悟」、「开悟」,本经后面经文一再开始说:「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

2、」,这是指于正修行精进时所产生的现象。至于毫不精进修行的人,如果也有一些现象发生,那么多半恐怕是「幻象」,莫执以为实,更勿计执而以为自己已经「见性」、「开悟」、或者是证道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纵使大修行的人精进修行所起现象也常都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更何况你并非大修行的人,亦不精进,怎能凭空「开悟」、「见性」。若仍计着不止,则必转「幻象」为「魔相」;此魔事一成,必至受现实报是故当今学佛,莫轻言「我已明心」,「我已见性」。

3、若见如是人,亦应当保留慎察,甚或敬而远之。那么我们尊重成观法师的看法。

4、但是如果你在禅宗里面看,如果按照他的注解来看的话,他的观念就有一些问题,有没有一悟即入如来地的,如果没有的话,就没有今天的达摩大师,那就没有六祖了。六祖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在这里必须要回归到观念,我用净土宗的观念,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是用这个观念跟大家讲见性这个问题的存在这辈子你碰到了大善知识,经过了一点就破了,像劈佛或吹灯,呼,油灯一吹,呼,熄了,或者碗打破了,就开悟见性还要讲到前世,这些这一辈子能够一悟即入如来地的,绝对不是泛泛之辈,都是再来人,不是再来轮回的人,是再来示现的圣人,所以,我相信有一悟即入如来地的工夫这种善根的圣人。

5、禅宗里面修行到最后,全部都是金刚不坏。你到圣地去看一看,大陆就好,那个翁子,里面一翁一翁的统统是金刚不坏身,一百多个,连那个煮饭的,禅宗的祖庭,连那个煮饭的……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丢那个石头,不小心翁子打破了,里面那个坐缸的,煮饭的,毫发……就像是在世的僧人一样,连一个煮饭的都是金刚不坏身。所以我认为写这个注解的人,还是要很小心,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概念来说没有这件事,是确实有这件事。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