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报
首先我们要先从空性的若实角度来解释人生,这个中道它也是造业先从假入空,别教的受果中道解读人生,它是若实分成次第的,它是造业次第三观的,先空、受果次假、若实后中,造业不像圆教直接地契入即空即假即中。受果所以别教的若实思想,它解读人生是造业分成三块: 第一个,它先从假入空,受果就是若实一切法无我。 那么一切法无我,造业有人就问:如果生命是受果不能主宰,你得到一个果报,你就不能有一个我来主导它,因为它要老病死,你是不能决定的。那么既然一切法无我,谁能够去造业,又谁去受果报呢? 因为凡夫跟外道的思考认为,生命一定要有一个我,因缘果报才能建立。欸,我去造善,前生的我去造善,所以今生的我来得果报。就像说:欸,我今天有个房子,这个房子破了,我没有破坏,这个我又跑到另外一个房子去嘛,那才能够构成因果相续,如果人生没有一个我,那到底谁去造业呢?又是谁去受用这个快乐痛苦的果报呢? 就这个凡夫外道,在大乘佛法讲空性的时候,他们会疑惑。因为大乘佛法它不否定外境,只否定我执,它把那个我抽掉就好,那么把这个我抽掉的时候,我们来看它这个假观因缘怎么建立呢?「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因果的相续不必靠我,靠一念心识的活动。 诸位!你今生的果报,不是前生的我造作的,不是,是你前生的心。你前生的生命里面有一个明了的心识,这个心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它能够思考,它接收到一个什么信息,可能产生一种错误的思考造了罪业;也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思考,布施持戒,所以让你今生快乐。那前生造业是谁呢?是你那个前生的心态。那么你的心态经过辗转的相续,你今生得果报,也是你今生的一念心识去感受快乐痛苦,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念的心去造业,一念的心得果报,不必有一个我。 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从一种业感缘起的思考,走入中道的时候,你要怎么解释人生的因果。就是说,首先我们要看一个事情,就是说,流转三界中,蕅益大师说,流转者谁?是谁在流转?你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观念,谁在流转?凡夫说:欸,我在流转啊。 错!其实你就是一念愚癡颠倒的心在流转,这个心识从过去到现在还是那一念心。你看你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来,你就是一念心来投胎;你走的时候,什么也没带走,也是一念心识离开。所以蕅益大师说,来的时候是现前一念心识,走的时候也是一念心识。那中间是什么呢?当然是如梦如幻了,哪里有什么?你不能够说来的时候是一念心识,走的时候也是一念心识,那中间都是真的,那怎么可能呢?刚开始来无所从,走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有。 所以你人生没头没尾的时候,你中间的解读,那当然就是「依他如幻」。所以,我们从一切法是业力所变现,你现在的思考要提升了,一切法不是业力变现,是你的心识所变现!人生是你的心识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今生富贵,那是你前生的心识,打了很多布施的妄想,对不对?因为你只要不跟空性相应都是妄想,但是至少是善的妄想,就是你前生可能受到别人的鼓励,也可能你自己有这种观念,总而言之你内心当中,经常有一种布施的思想活动,所以你今生富贵了。 如果你今生很庄严,那是你前生的思想里面有一种忍辱的思想,你遇到事情自己会产生一种——我一定要退步、要包容的思考模式,你有这种思想,你今生才可能庄严,跟业力其实没有关系,业力只是参考用的。因为佛法里面,很多都是业力很少,果报很大;也有很多是业造了很多,没什么果报,所以业力仅供参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这个才是根本,就是心为业主。 净土宗更明显。你如果说,念佛是造善业的话,有些人一辈子念佛,他也没往生,但是你佛号没有他念得多,是吧?你临终的时候才念佛,平常不念佛,到了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了,你念了十句佛号往生了,你是靠净土的净业往生的吗?那如果说完全从业力的角度,为什么他每一天念几万声他没往生,你临终才念十念往生呢?业力仅供参考,因为那个操作业力的是你一念心识,因为你信愿具足,你心力强啊。 所以我们思考事情,必须要从业感缘起而提升到万法唯识,生命是你的心识创造出来的,你是什么心态,就是说,你今生有这个结果,与其去怪你的业力,倒不如去怪你前生的心态有问题。所以你可以从今生的生命,去检讨你过去有什么心态。 富贵从布施中来,如果你很富贵,你前生的思想里面一定有一个布施的心态,一定有的;你今生如果身体不太好,有钱,你前生有布施的心态,可能你的脾气也不是很好,有瞋心的心态,容易跟人家对立。就是说你从今生的结果,可以去推断你内心的思想遇境逢缘大部分都是什么思想。 当然你平常的思想,「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生起什么思想,你大概也知道来生将往哪里而去了。所以生命就是「心心所法,因缘力故」,就是你不断地去串习造作,然后就造业,然后来生就得果报了,这个就是中道的万法唯识,不是业感。 业力是个工具,诸位!身口是个工具,你的心是主导者,心为业主,这才是真理。所以心态比业力更重要,这个观念套在净土宗更明显!「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这个都是心态问题,是你的心理素质。 往生是考验你的心理素质,你对弥陀的皈依,对净土往生的愿力,你是一定要往生,还是你只是很想往生,这个概念就不一样了。那么你的佛号只是决定品位的高下,那是资粮力,那是种资粮,它本身没有主导能力的,它是一个配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三)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讲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 生日应当诵经礼忏修诸福事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八)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 虚云老和尚山居诗六首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一)【讲义】[未三破因空生]破除因虚空而生识
- 随机阅读
-
- 境遇不好,应当退一步来想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四)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五)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一)【讲义】[未三破因空生]破除因虚空而生识
- 贪恋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七)【讲义】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 共读楞严开示1——科判与序文
-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二)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五)【讲义】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三)【义贯】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 彻底斩断娑婆想和发愿来生矛盾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五)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九)【讲义】癸初发愿报恩二誓言度众生三求除细惑四速成正觉五申述不退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八)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 菩萨有两种因缘会失去戒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四)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刧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七)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六)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瑠璃。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瑠璃否?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