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三)【义贯】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三百零三,开示【义贯】阿难,百零汝更听此祇陀园中,义贯园中音声于意云何食办击鼓,阿难众集撞钟,汝更钟鼓音声前后相续。祇陀前后楞严经讲义是食办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击鼓,这两部开示是众集撞钟钟鼓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相续 2、共读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耳声处本如来藏性。 4、经文,【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此等为是声来耳边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5、】现在要讲到就是说,是耳根来到声尘。还是声尘来到耳根。注释:【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无有我],无有我身之存在。此谓,例如当我在室罗筏城乞食的时候,在祇陀林中就没有我身存在,因为我身只有一个,不可能同时到两处去。 1、这用来比喻音声之体只有一个,若到了甲处,便不能同时也到乙处。【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如果说必定是这钟声去到你阿难的耳朵而让你听闻,而非你的耳去就那钟声,则因钟声之体只有一个,此音体既到了你耳边,便不能同时也到目连、或迦叶那里,正如同我到大城去乞食,祇陀林便没有我身存在一样,依如是理,则目连及迦叶便不能与你同时听到钟声。义贯,佛言:[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物已[办]时即[击鼓],佛在世吃饭的时候。 2、大[众集]合时即[撞钟],就像我们现在打板一样的。[钟]与[鼓]的[音声,前后相续]。 3、阿难,[于]汝[意云何。此等]情况[为是]钟鼓之[声]自己跑[来]人们的[耳边]让他们听到的呢。还是人们的[耳]朵的听觉奔[往]去就那钟[声]所在之[处],才听到的呢。这听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4、[阿难,若复]为[此声]自己[来于]听者[耳边],那么譬[如我]正[乞食]于[室罗筏城]的时候,此时[在祇陀林]中[则无]复[有我]身在,因为我只一体,如来的我到甲处、乙处便无我在。同样的道理,此声之体亦只有一个,若言[此声必]定是自己[来]入于[阿难]之[耳处],此一声体既已入于阿难之耳,必不能同时亦到别处去,因此[目连]及[迦叶]二人[应不]能同时[俱闻]到此钟声。且不说目连与迦叶,更[何况]在祇陀林[其中]之[一千二百五十]名[沙门],却也都能[一闻钟声]即[同]时都[来食处]。因此可知,此钟声非自己来到阿难耳处;结论:是故说声来耳边而能有闻这里佛讲解了耳根和声尘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是因为声来耳边而能听见的知见是不对的。共读楞严开示
三百零三【义贯】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地藏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六)【注释】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一)【注释】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
- 念《地藏经》想要去做坏事,这是不保护你的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 初果须陀洹与菩萨道
-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 共读楞伽开示(六十三)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 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六)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零八)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
- 内心清净就是福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八)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六)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八)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六)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