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缘心的相貌——前尘虚妄相想
阿难矍然避座,攀缘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心的相貌虚妄相想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攀缘由汝无始至于今生,心的相貌虚妄相想认贼为子,前尘失汝元常,攀缘故受轮转。心的相貌虚妄相想」 阿难尊者说他的前尘这一念心是能够思惟,能够作种种的攀缘推度。佛陀说:「这不是心的相貌虚妄相想你的心!」这个时候阿难的前尘心情非常的惊怖,赶快从座位上站起来,攀缘合掌起立来白告佛陀,心的相貌虚妄相想说:「这不是前尘我真实的心,那么这个是什么呢?」当时阿难尊者的心境,他的想法是说:我当初发心出家就是用这一念心出家的。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才启动我出家的心,乃至于我后来去攀缘佛陀的戒法,去持戒,也是用这一念心。假设佛陀您说这一念心不是我的真实的心,那我不是一个断灭吗?那我不是一个没有心的人?我以后怎么成佛呢?所以他心中的恐怖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他恐怖到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请示佛陀说,那到底这是什么呢?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我们看前面的经文,佛陀七处破妄,阿难尊者说我的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佛陀只是说: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这个不是那个……,那么到底是什么?佛陀都没讲。佛陀到这个地方之前,都没有把妄想的相貌,所谓攀缘心的相貌明白地标出来。到这个地方才把攀缘心的相貌标出来——所谓的「前尘虚妄相想」。这一句话我们从三段来加以说明,分成三段: 第一个是「前尘」。前尘就是外在的五尘。我们过去的业力,所谓的众生的共业,把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创造出来。比如说我们今天生长在台湾,我们有台湾的天空、台湾的山河大地、台湾的房子。这个就是前尘,就是过去我们大家的共业,把台湾的环境创造出来。这个五尘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二个是「虚妄相」。我们个人的业力,就是别业。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去接触五尘的时候,我们心中又出现一个我们自己受用的影像,这个就是个人的业力。比如说我们今天,我们大家吃同样的饭菜,那么这个饭菜叫作前尘,但是每一个人去看饭菜的时候,其实相状不一样。经典上说,福报大的人看他的饭菜特别的美妙,十个人看这个饭菜,福报大的人他看到的饭菜比一般人更加的漂亮、更加的好吃,共业中有别业。外境出现在每一人心中所显现的影像叫作虚妄相,这是个人的业力显现出来的。 第三个是「想」。然后我们根据这个虚妄相,产生很多很多的想像。比如说我们产生一个正面的想像:这是一个美好的东西,我们产生追求,产生贪爱。如果我们产生一个负面的想像,就产生瞋恚的烦恼,希望远离。 总而言之,这个想法是由外境的带动产生的。如果没有外境,这个想法就没有了。因为有前尘才有你心中的虚妄相,你才产生这样的想法,所以这个叫攀缘心。当你一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念头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这种一时的情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攀缘心。 攀缘心的过失在于它会迷惑我们的真性。由于我们无始劫来都是把攀缘心——这个会破坏我们真性功德的贼,当作自己的儿子,而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结果失去了我们自己的父亲——失去了我们的常住真心,所以就冤枉地受到了生死轮迴的痛苦。 妄想的作用,在《楞严经》的后面说,它是局部的。你跟不同的境接触,产生不同的想法。有人赞叹你说:「诶,你这个人很好。」你从「你这个人很好」这几个字,产生一个想法。有人说:「你这个人不好。」你从外境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所以妄想是局部的刺激产生的一个想法。 这样有什么缺点呢?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思想来过活,以这个当作我们生命的自体,有什么缺点?它的缺点,佛陀用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海,这个大海被风一吹,产生一个水泡;一个愚癡的人,他大海都不要,他只要这个水泡。这个水泡是一时的风吹,碰到石头,产生一个生灭的水泡。但是这个水泡一起来,它随后又消失掉了。所以,当我们习惯性地一直要以我们的攀缘心当作我们真心的时候,第一个,我们永远活在生灭法当中。因为境一变化,这个心就跟着变化。第二个,我们因为依止这个攀缘心,我们失掉了更多的大海。其实我们忽略了整个真如本性无量的功德,而追求一个小水泡。因小失大啊。 这个就是整个攀缘心的相貌,就是「前尘虚妄相想」。 佛陀一再地逼问,终于把阿难尊者心中的病源给逼出来了,逼出来就有办法对治了。佛陀后面会开十帖的药,来破除前尘虚妄相想。到这个地方为止,等于是佛陀七处破妄的一个总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什么样的熏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四)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四)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八)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 初果须陀洹与菩萨道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六)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
- 天人果报的缺点和优点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一)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一)【诠论】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 共读楞伽开示(二十五)修行要回归当下
-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 别再说你努力,你那只是瞎忙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一)【诠论】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三)【注释】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 空有不二契真如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三)【注释】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三)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 共读楞伽开示(二十五)修行要回归当下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