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说智慧方便功德因缘
昔日,说智波斯匿王闻佛说十善、慧方五戒之功德,便功乃进一步问佛:「为何令末利夫人受持五戒、德因每月持守六斋日?斋戒之日不得穿戴华丽服饰、说智不得着香花蔓、慧方不能观听歌舞伎乐,便功也不能夫妻欢聚,德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佛告诉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年轻时,说智若不是慧方佛教令其受持戒法及修习智慧,怎会有今日这样的便功福德?不仅自己得度,也度化了大王。德因末利夫人得佛教化,说智并依教奉行,慧方所以成就了智慧方便解脱。便功譬如世间人家有一子,想要孩子将来有所成就,在孩子年幼时便送至学堂,让老师教授文学、艺术、礼仪等。在学堂学习,有应遵守的规矩,否则会受到呵责杖罚,如禁止饮食、不得睡眠、出入进退要有礼节,若有违犯,会根据情况进行责罚。孩子因为害怕被责罚,所以专心学习,长大后,博学多闻,无所不知,并将所学转教他人。末利夫人奉持斋戒,也是如此。」 「又如富楼那,割捨恩爱,辞别父母、妻子,入山学习。被草衣,忍受饥寒困苦,立誓:要学习并通达九十六种经书记论,否则不回去与父母相见。富楼那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学习,通达一切学问论典,然后再返回王舍城。当时他头顶火炬,胸腹前挂着铜鍱,边走边说:‘我具有一切智慧’。来到佛所,对佛说:‘你这个沙门,能知道什么?’我说:‘愚癡的人。如果有了一点学问,便骄傲自大,就如同盲人手持烛光,能照耀别人,自己却看不见光明。’」 「富楼那听闻此言,霍然了悟,便捨弃火炬、卸下铜鍱,五体投地恭敬礼拜,惭愧忏悔自己的过错。由于其多闻智慧、诸根明利,还未起身便断除三界烦恼,证得阿罗汉。大王当知,学道者要能禁制并收摄五根情慾,才能无所罣碍专心学习,而得通达所学,成就无碍智。成就无碍智者,具有四种辩才,今富楼那具有四辩才,是由于勤苦学习所致。」 佛继续开示:「成就慧解脱者,有七德才:信心、精进、戒律、惭愧、多闻、能捨、定慧。末利夫人即具有这七德才。末利夫人虽是女身,但才智广博,非同凡人,这是由于年轻时即能慎护身口意,心念专一修习智慧。由于智慧力,而得解脱,又能以智慧转教天下人。」 佛接着说偈,言: 「闻为金翼鸟,威势武力强,闻为行宝藏,所在相利益。 闻为大桥樑,济度众苦厄,闻为大船师,济渡生死海。 多闻令志明,以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闻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能以定为欢,善解甘露法,从是得泥洹。 闻为知律法,解疑亦见正,从闻捨非法,行到不死处。 仙人敬事闻,诸天亦复然,捡心不放逸,积闻成圣智。 慧能散忧患,亦除非邪衰,欲求安隐吉,当奉事明者。 盲从是得眼,如暗中得烛,开导世间人,如明将无目。 是故应捨癡,离慢豪富乐,务学事明者,是名积聚德。」 佛告诉波斯匿王:「大王有今日的福德,智慧聪明、通晓义理,是由于前世亲近明师,谦虚辛勤、努力学习而得。因为这缘故,所以今世生为人王,智慧明达、待人处事合宜。欲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乘者,应当修习般若智慧。简要言之,想要远离三恶八难的苦患、想要享受人天快乐福报者、想求一切福德,应修学智慧方便。由勤苦学习,具有智慧力,虽因造业堕入恶道中,但因为智慧力而能识知宿命,也因为能识知宿命,所以知道改恶修善,而速得脱离恶道。」 波斯匿王闻佛说智慧方便功德因缘,心大欢喜;太子祇陀、末利夫人、太后、群臣百姓等与会大众,闻法皆有所了悟,各自起身顶礼佛,然后回座继续听佛说法。 典故摘自:《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第二》 省思: 经云:「多闻令志明,以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闻行法安。」听闻并受持佛法,能端正知见,心智开明,智慧增长。欲得多闻智慧,应亲近善知识,如《六祖坛经》云:「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善知识能教导我们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趋向解脱。菩萨行者,欲离苦得解脱,应亲近善知识,修习正法,令智慧通达,并进而转教他人,成就自利利他之菩萨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念《地藏经》想要去做坏事,这是不保护你的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九)【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四)【讲义】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 知道一切影像,都是内心变现出来的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九)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七)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 凡夫被命转,圣人能转命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七)【讲义】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 随机阅读
-
- 在家也可以修行,为什么还要出家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五)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
-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六)【讲义】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者:上二句指细色,此二句指粗色,即虚妄身境,内外四大之色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六)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 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八)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六)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
-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共读楞伽开示1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五)【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