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十六套:?13>五十种阴魔
1、楞严《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13>五十种阴魔。套>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种阴 2、楞严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 3、种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翻开《楞严经讲义》,套>1428页,种阴[癸五贪求冥感,楞严分七,经第子初定发爱求]经文:【又善男子,套>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解释一下:说:善男子,这个受阴破了,达到了融通内外。 4、不遭邪虑,圆定发明,这个“圆定”就是修自性之定,楞严三昧的定。在三摩地当中,就是三昧当中,却动了一个不怎么好的念头,就是心爱悬应,‘悬’就是悬远,‘应’就是感应,总是希望能感应这些圣人,或者是久远劫来,跟哪一位佛菩萨比较相应。 5、周流精研,‘周’就是周遍,‘流’就是流历,经历的意思。‘精’就是精细,‘研’就是研究,周遍流历,精细研究,用现在的名词,叫做废寝忘食的一直钻研,就是不眠不休的钻研。他那个钻研,不是为了自己的自性菩提,而是贪求冥感;“冥”就是冥相契合,就是暗自契合,以期感格圣应。 1、[此第五。]修学佛道的人,只要有一个「贪」字,就不能入涅槃的妙心,这个「贪」字就是会有能所,也容易遭这个魔来欺骗。 2、贪求冥感,[前四句同前,]已经解释过了。[彼行人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悬应者:悬者,远也;即指多生远劫,有缘诸圣,应其所求也。周流精研,贪求冥感者:]这个周流精研其实就是一心一意的、废寝忘食的去研究,就是这个意思。 3、[谓其一心,周遍流历,精细研究,贪求冥相契合,以期感格圣应而已在这里要特别的注意,上一堂课已经讲了,在这里还是要重复的,就像念佛的人,很多人都一直想要去见佛,在印光大师讲的,这个就是着魔的开始,因为有一个「贪」字。如果我们念佛念到圆定的三昧当中,他就会自然见佛。所以我们念佛的人,不懂得这一层道理,每天都期盼,想要见见阿弥陀佛、见到极乐世界;可是,功夫又不纯熟,又没有达到圆定,又没有达到三昧的功夫,也没有达到念佛的三昧,那么,一直贪求这个感应,就像印光大师讲的:这个就很容易着魔。所以,印光大师说:不问见不见,只问心定不定。 4、也就是念佛的人要特别的注意,不要去管说我这个念佛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极乐世界,见到莲花、闻到香味、种种的感应,这个方向是错的。不管见不见,只管你的心定不定,就是有没有一心不乱。有没有一心不乱。 5、功夫成片,到了一心不乱,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自自然然的,临命终你这个神识,就转化成净土的一份子,这个就是万法唯心。所以,心性还是最重要的。[子二魔遣邪附]经文:【尔时天魔,候得其便】看左边的注解:[才起一念贪求,便是定心不密;]定心不密就是让这个魔有机可乘。定心不密,你就让这个魔有机可乘,他知道你要贪着这一方面的。《楞严经》第十六套:?13>五十种阴魔
《楞严经》第十六套:?13>五十种阴魔
- 最近发表
-
- 在家也可以修行,为什么还要出家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七)【讲义】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 思惟苦谛与调伏爱取是净土宗的必修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四句,正明上之三学,不唯自度,实欲普度众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六)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八)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
- 随机阅读
-
- 生日应当诵经礼忏修诸福事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讲义】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一)己三列上首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 各宗要略——唯识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七)【讲义】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讲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三)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 如何修得三十二相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一)显见离见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五)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
- 閑谈中的杂秽语业不可不慎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二)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九)【讲义】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 共读楞伽开示5—— 楞伽经是禅宗的最高经典 楞伽法门开示的是性相二门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三)【讲义】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一)显见离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