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采宝喻
昔日,入海有一位精通水陆之道的采宝海导师将入海采宝,有五百人想跟随同行,入海海导师乃告诉众人:「大海中有五种危险:一是采宝湍急的水流,二是入海漩涡迴旋的水流,三是采宝大鱼,四是入海女鬼,五是采宝吃了会令人昏醉的醉果。能度过这五种危险者,入海才可以和我同行。采宝」 众人都明了入海采宝要注意的入海事后,便和海导师一起乘风入海。采宝来到海中一处含藏珍宝之地,入海大家便各自开始采宝。采宝其中有一人,入海闻到醉果的果香味,忍不住便吃了醉果,结果一醉就昏睡了七日。这时众人已採集到足够的宝物,而海上的暴风也刮起,必须立即返程。海导师乃紧急鸣鼓召集众人,结果发现少了一人,赶紧四处寻找,见到吃了醉果的那个人还醉卧在树下,便将他唤醒,并折了一根树枝给他拄着行走,然后扶着他一起回到集合处,和众人一起乘船返国。 听到采宝的亲人回来,家人们都高兴地出来迎接。唯独吃了醉果的那个人,因为一无所得,心中非常忧愁,闷闷不乐地拄着那根木杖走到市集。市集中有人出价要买那根木杖,最后以二万两金成交。将木杖交给对方后,原本持有木杖的那人问道:「这根木杖有什么用处?」 买木杖的人回答:「此是宝树的树枝,将此木杖捣碎、燃烧,用来薰瓦石,瓦石会变成珍宝。」听这么一说,原本持有木杖的人便反过来要求对方给他少许木杖,让他拿回去试验,一试,果真如买杖的人所言,经此木杖薰蒸之物,全都变成珍宝。 此公案是一譬喻:海导师,比喻菩萨,能引领众生度过险难,得佛法宝;海中的五种危难,比喻色、受、想、行、识五阴,会障敝真如法性;蕴藏珍宝之地,比喻能助益修行的七财,即:信、戒、惭、愧、闻、施、慧;吃了醉果的人,比喻心懈怠;折取宝树树枝为拄杖者,比喻能自我砥励,精进修行;用木杖熏瓦石以成珍宝,比喻再更精进,以经教的道理内薰,转化恶行,成为真正勘能修行佛道的法器。 典故摘自:《众经譔杂譬喻.卷第二.(二八)》 省思: 佛法中云:「海导师,谙通水陆之路,能以软爱之语,摄受诸商人众,复能为之先导,凡所指示之处,无不获其利也。」又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善知识犹如航海导师,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能引导众生避诸险难,入佛法大海,得佛法法宝。行者当依善知识引导,依教修观,精勤不懈,必能降服五阴烦恼,见自性珍宝,出离生死海,达究竟解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 《楞严经》第十六套:?34>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6
- 《楞严经》第十四套:?17>(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5>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3>
- 《楞严经》第十四套:?7>(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文殊师利菩萨降伏魔王波旬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4>
- 《楞严经》第十四套:?16>(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六套:?2>五十种阴魔
-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
- 《楞严经》第七套: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1>
- 《楞严经》第十五套:?20>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3>
- 破地狱的偈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四)法身无相无不相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1>
- 《楞严经》第十二套:?12>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