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坐定,不执着一切境界
问:我学坐禅的一坐坐定时候,我用的不执是数息法,但是着切我没有按照那个规矩来…… 净慧法师答:好,你请坐下,境界我听明白了。一坐坐定修行还是不执有个次第,用功呢,着切也要有一个次第。境界比如说「数、一坐坐定随、不执止、着切观、境界还、一坐坐定净」这个六妙法门,不执一般的着切呢,如果说我们有的人喜欢简单,不喜欢从一到十又从一到十翻来覆去地这么去做,用随息的办法也可以。随息什么呢?随息就是观察呼吸的出、住、入,或者说入、住、出。你一定要把每一息呼吸的这三个阶段观察得清清楚楚的,才会有效果。你连这一息之间的三个阶段都不能清楚,你那个智慧怎么能够开发得了啊?用功它一定是有一个层次,所谓我一贯提倡的三个阶段,或者是三个现象、三个要点:「专注、清明、绵密。」 清明是什么呢?入、住、出,你要清清楚楚的。 专注是什么呢?专注在呼吸上;清明是什么呢?明白这一息的三个阶段;绵密是什么呢?是妄想插入不进来,保持这一念,绵绵密密。清明,它就是在为开智慧打基础。清明,晓得什么?晓得一息的三个阶段:入、住、出。刚才我讲了,如果你住的这个阶段,慢慢慢慢能够延长,那就是你得定的基础。你清明就是你开智慧的基础;住息的延长就是你得定的基础,在这个时候身心收摄,就是你持戒的功用。所以,在这一念呼吸,戒、定、慧三学齐修。所以大家对于修行的方法,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按照那个要求来做,才能够达到那个效果。 问:阿弥陀佛。弟子在坐禅方面有些不太明白的问题。关于坐禅,您昨天晚上讲到的有一个抱一法。抱一法,就是说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或者是守一处,或者是守一念,从而达到一种一心不乱,最后达到念无所念、心无所念的状态。这是一种。还有第二种,可能就是说刚才也有人提出的,在练功的过程中出现种种的景象,是不是在练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了,会出现一种瑞相,在最后解脱或者是开悟的时候,会彻底地显现出来?或者说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景象,或者说其他的什么仙境?第三种,就是说参禅的含义,禅坐,也就是静虑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参禅的时候,像无门关,念佛是谁,是让我们明白某一个真理,以明白真理称为静坐? 净慧法师答:好了,就提这么多。说参禅是静虑,这是讲的次第禅;看话头、参话头的这个方法,是祖师禅。在经教上面,找不到参话头这个方法,也没有这个词彙,这是中国祖师的创造与发明。那么参话头的诀窍,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想从你提问题的程度来看,你一定是看过虚云老和尚的《参禅要旨》。他那上面讲到,参,目的不是要去思考某一个公案,而是要达到一念不生。这个也是古人的方法。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所以参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念不生。只有达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才有开悟的消息。这是一点。 至于说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在这些过程中会出现种种景象。《楞严经》上面讲了很多,有五十种阴魔,色受想行识五蕴,每一蕴有十种阴魔,一共有五十种阴魔。这五十种阴魔,神通广大,有的就能够现佛的相,有的就能够把极乐世界搬到你的眼前。所以参话头的人,一定要不被眼前的种种境界所转移。这个方法叫做什么呢?叫做「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坐坐定,不执着一切境界。瑞相也好,非瑞相也好,那都是妄想。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也没有相,「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所以我们修行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境界。我们通过五天的禅学讲座,东扯西拉,讲了一点不成系统的感想。希望各位能够择善而从,要把那一点点的黄金的碎片、珠宝的碎片拾起来,把那些垃圾的东西都抛开。这样才不至于我们满脑瓜装的都是这样的见解,那样的见解,各种各样的知见,它反而会障碍我们的修行。所以只要「得意而忘言」就可以了。所谓「法海虽无量,用之在一言」,如果我们真正地得到了它的意,所以「得意而忘言」,一言也不要用。我说了五天,一句话也没有说;你们听了五个晚上,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那就是最好的禅修。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六)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九)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六)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
- 顺着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种福报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四)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一)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三)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 共读楞伽开示(二十四)人无我与法无我
- 念佛是除业障最好的方法
- 共读楞伽开示(六十一)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九)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六)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 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六)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七)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