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佛顶」
先了解何为「大佛顶」,何谓古人都说这部《楞严经》是大佛顶开悟的《楞严》,开显我们本具的何谓大佛顶的如来藏性,妙真如性。大佛顶那这个悟,何谓就是大佛顶要向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去契入、去悟。何谓所以这个大佛顶就是大佛顶直指众生现前一念的心性,来全面地彰显这部经典所谈的何谓理体。这是大佛顶一个玄奥的,或者叫形而上的何谓一个讨论。 那何为「大」呢?就是大佛顶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何谓绝待不二,大佛顶不可思议,何谓就称为大——其大无外的大。 那现前一念又了了常知,不昏不昧,这就为「佛」,佛为觉悟的意思。 现前一念离一切相——不可在踪迹上去寻求,难以用语言去描述,这就称为离四过、绝百非。但它的妙用无穷,尊贵之极,无为,不在数量当中,所以就称为「顶」,顶就是最高。无与伦比。 所以,佛的三十二相有一个无见顶相。无见顶相,就是虽然有这个妙相,但不可见。大目犍连想看佛的顶的尽头,使尽神通也看不到,不可见。所以这个大佛顶,它是在描述一切众生这种本具的心性。如果在这三字当中识取自性,则无上宝王,不求自致。 那如果从佛的三身来说,法身就称为大,妙觉就称为佛,尊胜就称为顶。所以,这个大佛顶直接诠显着是佛果的三种德能:法身是体大,般若是相大,解脱是用大。法身可以理解为本觉,般若可以理解为始觉,解脱为究竟觉。所以涅槃三德都在这个大佛顶当中所彰显:法身,没有比法身更上的;般若,也是离一切相,不可用相去见的;那解脱,在《楞严经》顶上化佛,能够放光现出化佛来说出经咒。所以从这个整合来诠显,就为大佛顶。 《楞严经》讲,这是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自住三昧,最尊无上,就称为大佛顶。 《楞严经》从一切事相上契入大佛顶,那众生现前的烦恼,这种惑业苦全体就是大佛顶的妙用。所以讲虚空华,讲我们现在所认知、所看到的都是虚幻之相,就像虚空里面捏目成华,本来没有的,但我们看到有那个东西。 所以,这个华就代表我们随业缘所生起的七趣,空代表我们本具的如来藏性。我们现前这虚幻之相,也没有离开真如的这种如来藏性,所以这叫全空是华,全华是空。从这里契入心佛众生等无差异的这种心性——平等的心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了解因果的道理,一切都能操之在己
- 万万没想到,我工作效率不高,竟然是因为……
- 《金刚经》分段贯释——净土究竟分第十五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六)21---23慧律法师主讲
- 丰子恺的牛画
- 一个很离谱的发现:人一定要坚持做让自己“爽”的事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2>
- 《金刚经》分段贯释——明法身分第四【上】
- 佛法中有提到顺星、犯太岁吗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三)16 慧律法师主讲
- 一切学习和改变,最终都要落脚于行动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8>
- 念这个名号超胜作一切功德
- 《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1>
- 《金刚经》分段贯释——应机缘起分第二
- 《金刚经》分段贯释——住忍苦分第十
- 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慾
- 不要再“认贼作父”了
-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 《金刚经》分段贯释——诸法如义分第十三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