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曾经结交过一些言辞流利、为而不争能言善辩的圣人之道人,当时还非常羡慕他们,圣人之道认为那是为而不争他们的才能,并没有考虑过善辩与善恶其中的圣人之道关系。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圣人之道寡言不争的为而不争修行人,就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圣人之道内心境界差异真的很大。后来有一天,圣人之道看到了《道德经》中的为而不争经典:“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顿时豁然开朗。圣人之道 2、是啊,善于辩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为而不争,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至高境界。“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知者不博。”意思是说:诚信的话不一定都是好听的,好听的话也不一定都是诚实的。世上的好人不一定善于言辞,能言善辩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 3、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见多识广的人也不一定有修养。人生路上重在于行动,而不在于言谈。真正的道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不一定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只有真正用心去修行,生活中历练,才能真正感悟。 4、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从中可以看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少说多做,在这一点上孔老二圣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人生的修行中,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成了行动的矮子。 5、细思量,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争辩什么,不管是遇到真理还是别人诽谤,都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和清白。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踏踏实实,意志力和韧性极强,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他们是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但是大多都没有实际行动。 1、修炼自己,首先就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说三道四;真诚待人,脚踏实地,认真做事,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因小拂逆便生瞋恚,岂非自小其量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四)【讲义】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八)【讲义】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念佛时一直想着其他事情,这个该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讲义】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四)复有,复字去声,不独声闻在座,更有无量辟支,云集而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名含二义故不翻
- 终日在妄之性灵,即终日恆真之性灵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五)【讲义】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 随机阅读
-
- 只有一切顿捨,才能迸出净业种子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四)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三)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最好的忏悔方法是至诚念佛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六)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 有六种祸患会致钱财消散通往恶道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一)如是我闻有四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九)【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七)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七)【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三)【讲义】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八)【义贯】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
- 在家人以何为重,如何能促进信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九)【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一)【义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