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方法次第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持戒执身不动。法次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持戒执心不起。法次禁戒成就,持戒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法次偷劫不行,持戒无相负累,法次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持戒 执身不动 在《楞严经》当中,法次佛陀讲到持戒的持戒次第,第一个先持声闻戒,法次比丘的持戒四重、比丘尼的法次八重,使令我们身口七支能够执身不动。持戒这个「执身不动」,它的动力点,当然主要是从业果的思惟。我们刚开始持戒是害怕这罪业会带给我们痛苦,就执身不动。我不敢犯戒,为什么呢?犯戒会破坏我的功德。 执心不起 那么进一步就是,从菩萨戒的心地戒当中,「执心不起」。所以菩萨戒,它每一个戒都有止观的力量。所以你看,我们过去讲菩萨戒,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律仪,一定是怎么样?受菩萨戒你要先成就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菩提心,第二个是空正见。所以这菩萨戒的每一个戒法都是止观的力量,执心不起,他念念当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开始不随妄转。当然,刚开始你先从事相上持戒,再求心地上的持戒。 当我们大小乘的净戒成就以后,这个时候在世间当中就没有这个相生、相杀的业报。淫心断就没有相生,瞋心断就没有相杀。乃至于偷盗跟妄语都不现前,就没有这种负债跟欺诳的问题。那么我们也就不用再来世间来偿还过去的业障。 所以,这个杀盗淫妄基本上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业果相续,你有这个业就产生来世的果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为什么集结经典都是由阿难负责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七)【讲义】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四)【讲义】寅二别明即妄即真(分四)卯初会五阴即藏性 二会六入即藏性 三会十二处即藏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二)何谓真心,何谓性定
-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六)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讲义】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画传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 巳初眼入乃至六意入
- 随机阅读
-
- 下品中生是什么样的情况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三)欲漏 有漏 无明漏
- 共读楞严开示(八)初销颠倒想说空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四)【义贯】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有六种祸患会致钱财消散通往恶道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三)【讲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六)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三)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八)【讲义】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 共读楞严开示(十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 口里念着糊涂咒,心里想的贪瞋癡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八)【讲义】三细六粗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二)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 临产助念可护佑产妇母子平安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五)【讲义】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