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愿——(第37愿)归依感动天人
我成佛时,大愿第愿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归依感动诸天人民,闻信我阿弥陀佛的天人名字,至诚恭敬,大愿第愿五体投地(即二肘、归依感动二膝、天人头顶),大愿第愿稽首作礼,归依感动心生欢喜,天人深信好乐,大愿第愿以清净心修菩萨行,归依感动悉能得到诸天世人的天人恭敬顶礼。若此愿不能兑现,大愿第愿不取正觉。归依感动 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天人见到修菩萨行者,每为他人轻毁,人天不敬,以致退失道心,是故发愿,闻名信乐欢喜礼敬的净业行人,即可获得诸天及世人的尊重恭敬,亲近侍奉。 释尊赞誉念佛求生净土的行人,为人中分陀利,善导大师进而诠表,若念佛者,乃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由此,念佛人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与五欲享受,念佛往生成佛度众生,诚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华。 然于此五浊恶世,宗教往往被边缘化,功利、权势、五欲享乐成为社会主流,青灯黄卷的念佛人常被人看成是怪物,甚或不屑一顾。是故有净业行人在公众场合念珠也不敢拿,怕他人知道自己念佛,被轻慢嘲笑。阿弥陀佛因地考察到存在这种现象,故特别发此愿,护念此净业行人。 念佛人在佛菩萨眼里,在诸天神眼里,在世间有善根、有见识的人眼里,是能得到尊重恭敬的。念佛的十种利益中,第一条「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第九条「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可见,阿弥陀佛此愿真实不虚。 天神为什么会恭敬念佛人?因为行人至心念佛时,身心会有光明,天神天眼能见到此光,自然会恭敬此念佛人。世间道德君子或大孝子,身上也有明丽的光明。净业行人至诚念佛的心光与阿弥陀佛名号的光明交融互摄,其光明之炽盛能够照明四十里的范围。 自古以来,诸念佛行人一生默默无闻,命终之后,却能得到诸天世人的恭敬。略举二例。 其一,念佛婆子的公案。元代至顺年间,浙西一带连年饑荒,杭州城天天饿死很多人。官府将这些饿死的人抬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一层一层垒着。其中有个老婆子的尸体二十天都不腐烂,每天都有新抬来的尸体压在她尸体上,但到了第二天,她的尸体却总是在尸堆的最上面。 抬尸体的人觉得很奇怪,就把她抬下来看是怎么回事,然后从她怀中的小囊里找到了三幅「念阿弥陀佛图」(念佛计数图)。官府来核实后,对老婆子产生恭敬心,特意买来棺木盛殓。火化的时候,烟焰中现出了佛菩萨的形相,光明烨烨。感发很多人发心念佛。 其二,清代顺治初年,安徽青阳吴家有个佣人叫吴毛,平时持戒修善,坚持念佛。当左良玉的部队打来时,吴家全都避难他方,吴毛就留下替主人看家。兵一来,他被连刺七枪。他弟弟来探看时,吴毛说,本来由于宿世恶业要七世作猪的,但因今生斋戒念佛,就以这七枪将这个业消了,从此径生西方了。 后来他的主人恍惚见空中有个人庄严无比,说自己就是吴毛,有缘要到天界去,路过那里,说完就不见了。为此,主人就给他画像恭敬敬礼。这是奴仆得到主人恭敬的事例。 另有宋代王日休居士念佛站着往生,当地家家户户悬挂其影像礼敬。清代张寡妇安贫念佛,往生后,众人遗弃其髒破裙子于水中,居然化成五色莲华,大众急将裙子捞起,送至寺院供养等。此等公案,不胜枚举。 这一愿对浊世念佛行人很有现实意义。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佛的人比较少,大多数人奉行功利主义、无神论,不理解为何要念佛。而这一愿为净业行人在此世间有尊严、不被歧视地去修念佛法门,提供了一个保证。吾人还是业力凡夫,若修净土法门,大家都也歧视、嘲笑,是容易退失道心的。若能获得大众随喜赞歎,就会增上念佛之心。自信吾人真心念佛,不求人天福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度众生,以此自行化他,就一定会得到诸天世人的尊重恭敬,增益功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七)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五)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
- 要破执着,必须先破你的分别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六)【讲义】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者:上二句指细色,此二句指粗色,即虚妄身境,内外四大之色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五)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
- 随机阅读
-
-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七)【讲义】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 对娑婆的爱取调伏到最低
- 共读楞伽开示5—— 楞伽经是禅宗的最高经典 楞伽法门开示的是性相二门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三)【讲义】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 在家居士早晚课须知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七)【讲义】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六)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
- 莲池大师论出家利益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五)【讲义】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四)【讲义】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大安法师正月初三新春开示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五)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一)显见离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五)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