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来 曹洞宗创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901)先后在江西宜丰县洞山、禅宗曹洞吉水县曹山弘扬一家宗风,家宗后世称为曹洞宗。禅宗曹洞 曹洞宗也称洞家,家宗宗名之由来有二:一说洞指洞山,禅宗曹洞曹指曹山,家宗乃合师良价所住之江西宜丰县之洞山与徒本寂所住之吉水县之曹山之名,禅宗曹洞本应称洞曹宗,家宗习惯于称曹洞宗。禅宗曹洞另一说取曹溪惠能之曹与其法孙洞山良价之洞,家宗合称为曹洞宗。禅宗曹洞取六祖曹溪惠能,家宗系以此表明本宗乃六祖正风之嫡传。禅宗曹洞 惠能门下以青原行思、家宗南岳怀让二者最杰出,禅宗曹洞本不分嫡庶,后一宗之法分而为二。曹洞宗一系传承惠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之一脉,历经衰落、中兴,远播海外,至今宗风犹存。 南宋智昭《人天眼目》卷三中说:「良价晚年得弟子曹山耽章(本寂之别名)禅师,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迴互,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之曰「曹洞宗」。 洞山良价禅师简介 洞山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 良价禅师作《宝镜三昧歌》以提倡自宗绵密之家风,立五位纲格,推出偏正迴互之幽玄,明示修行工夫即本来面目自在之妙用。 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借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謚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良价禅师幼年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摸面,问师说:「我有眼耳鼻舌身意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 二十岁时,良价到嵩山受具足戒后便游方各地,先到安徽贵池参南泉普愿,南泉称赞他为「甚堪雕琢」的好料子,良价却说,您不要「压良为贱」啊!这两句对话,一时成为名谈。 接着又到湖南参沩山,请教南阳慧忠讲的「无情说法」是什么意思。沩山介绍他到湖南澧陵(今醴陵)去参云岩昙晟。在昙晟处,良价也未得悟。辞别昙晟之际,良价问他,假如您百年之后,有人问我老师的禅法宗旨是什么,我怎么回答?昙晟说,告诉他「只这(个)是。」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 良价不明白,带着困惑离去了。后偶然过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 切忌从他觅,迢迢我与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禅师的这首《悟道偈》,从我身和影子(我和渠)的关系上体悟到了理与事、体与用、佛与众生的关系。 良价门下有弟子二十六人,以云居道膺、曹山本寂为着名,本寂得心印,有出蓝之誉,能彰显五位旨读,于抚州曹山崇寿院及荷玉山大振神风。 曹山本寂禅师简介 曹山本寂(840-901),俗姓黄,名元证,福建莆田人氏,少习儒,19岁往福州灵石云名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不久即参礼洞山良价禅师,得到良价禅师秘授宗旨,得心印后,辞师往曹溪(今广东韶关)礼六祖(惠能)塔,后回到江西吉水,大众请开法传禅。 本寂因追念六祖遗风,便把所住吉水改名为曹山,后又居荷玉山。在这两处道场,大弘法化,学者如云。 有一夜,本寂梦见六祖在他手上写了「心坚石穿」四字,遥指东北方,本寂会意,于870年终于在抚州宜黄县城西郊13公里的陈坊村荷玉山找到酷似曹溪的圣地。此地有一名为荷玉观,时有居士王若一见本寂心诚志坚,捨观请其住持。 本寂住持曹山后,教法上承希迁「即事而真」,扬良价「五位君臣旨诀」,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万端之穿凿。由是法席大兴,学者云集,大振洞门禅风,「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即此始成。洞山之宗至即为盛。 本寂在曹山传法,当时南平王钟传多次请他去洪州(今南昌)弘法,本寂不为心动,仅以大梅和尚山居松「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解苦追寻」作答,谢绝钟传之请。 曹洞宗之学说和禅法 临济宗提出「四料简」,以「棒」、「喝」见称,其施教方式偏重于行动上的开导,较为活泼、生动;曹洞宗提倡「五位说」,以「迴互」着称,施教方式是「行解相应」,精耕细作,态度较为稳健、绵密。 曹洞宗门风不像临济宗那样峻烈,而似精耕细作的老农,温和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所谓曹洞五位,有正偏、功勋、君臣、王子等四种。其中正偏五位、功勋五位都是良价的创说,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则是曹山本寂所立。 此五位说的根本思想宗旨,是曹洞宗用以阐释真如与现象世界的关系问题的方便说教。在曹洞宗禅师看来,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迴互」与「不迴互」的关系。所谓「迴互」就是指万事万物是互相融会、贯通的,虽然万物的界限脉落分明,但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互相涉入,不再区别彼此。「不迴互」就是说万物各有自己的位次,各住本位而不杂乱。 对于曹洞宗,《五家参详要路门》说为「究心地」,即叮咛绵密。《十规论》说「敲唱为用」,即师徒常相交接,以迴互不迴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极其亲切之手段,宗风可称绵密。 丛林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意思是说,曹洞宗接引后学,似是精耕细作田土的农夫,绵密迴互,妙用亲切,这也是曹洞宗接引后学的一种特色。 曹洞宗教义上承希迁之「即事而真」,意谓个别事物(事)显现世界本体(真,即理,乃指佛性),理事「互回」(相应互涉),进而扩充为君臣五位,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在禅宗五家之中,曹洞宗门庭虽不及临济宗之繁盛,但法脉绵延不断,传至韩国、日本等地,直至当今仍不绝如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我为不信佛的父亲助念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七)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承上善超故能,非同寻常小圣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五)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讲义】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六)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什么是十信位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七)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 随机阅读
-
- 可以跟着念佛音频旋律唱念佛号而不计数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五)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一)显见离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九)世界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八)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
- 欢喜心扫塔礼塔之殊胜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讲义】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六)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 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六)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一)【讲义】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任是千佛,不能出因果二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二)【义贯】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六)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