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站本本如来藏,无物常住妙明,角度面对人不动周圆,站本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无物求于去来、角度面对人迷悟、站本生死,无物了无所得!角度面对人】 我们要知道,站本今生所出现的无物假相,是角度面对人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站本,知道就好,无物把它要放下。角度面对人那在这个假相当中,我们怎么去安住呢?殊不能知,佛陀说,很多的生死凡夫,之所以一代一代的轮迴,是因为他不知道在这个生灭去来的身心假相当中,它的背后的本质是如来藏性的——真如本性的,它是常住的、妙明的,是不动的、周圆的,具足四种功德: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那么在真如佛性当中,去看生命的去来、迷悟、生死,都了无所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 佛陀在《楞严经》,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叫因缘假相,一个叫真如佛性。因缘假相是变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动的,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那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假相中,就活在过去的因缘,所以把我们牵着走,造成一种生死轮迴的恶性循环。过去造了一个业力,业力变成假相,又活在假相当中,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所以《楞严经》的观念,是告诉我们什么呢?把心带回家——从因缘的假相的安住,回到真如本性的安住。 这句话很重要,再把它念一遍:【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楞严经》的人生观,就是正念真如,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假相。说:诶,我临终的时候,我凭什么能不随妄转?跟你心中安住的点有关系,你是不是安住了。再说一次,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的,是后来才有的。新加坡有一个人,他特别喜欢他的小儿子,他肯定过去生结善缘嘛,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就是永远也放不下,后来遇到净界法师,法师告诉他说:其实你本来没有这个小儿子,你本来没有的。你本来有吗?你本来没有。 我们本来都没有这些东西的,我们要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楞严经》讲到一个观念,我们怎么看人生呢,才能够不会被它所转呢?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了。《楞严经》在看今生,是认为今生的生命,是没头没尾,你本来没有,后来也没有,就现在有而已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嘛。你今生生命,本来就有的吗?不可能,那就自然外道才自然有。因缘有嘛,那么因缘有它是有时间性的,我们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东西,你本来是没有,你本来是清净本然,那是因为你造了很多业,业力去熏习真如,它虚妄显现嘛。 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怎么样?本来没有,死亡以后也没有,后来也没有,所以生命是什么?没头没尾。那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的,生命是让你来历练的。如果你把今生的生命当真,那你临命终要往生就很难了,因为你跟今生的因缘,咬的死死的,你临终要把它拔开来,谈何容易呢?如果你对今生的因缘假相还是咬的很紧,还是坚固的住在那个今生的假相,那告诉你:临命终你要拔开它,你拔不开的。你说:诶,我平常咬的很紧,临终自然会鬆开,没有那回事情呢!你平常时就要慢慢鬆开对今生的执取。 所以在《楞严经》当中,它的人生观是认为: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从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当中对治烦恼;从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从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叫称性起修。这句话听得懂吗?如果你认为本来有烦恼,再对治烦恼,那你会很辛苦了,那这个是事修没有理观,你不是它的对手。你不能站在烦恼是真实的、你本来就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那你糟了,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修行的那些功夫,你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这叫善巧,般若波罗蜜,就是善巧力啊。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这就安住真如。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妄想,它是缘生缘灭的,你理它干什么呢?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本来有的,都是因缘的假相,你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没有。 所以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让你从过程当中积功累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此而已了。所以你不断地这样正念真如,经常把心带回家,对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鬆脱,慢慢的鬆脱,你临命终才可能正念分明。放下你心中的执着是慢慢来的,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所以你要不断的迴光返照,你本来无一物,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建立你的生命观,这就是所谓的忆念真如。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皈依的三宝有两种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七)道场加行 断杀、盗、淫、妄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七)【义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不必为了追求不倒单而不倒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七)【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随机阅读
-
- 在不晓得不明白上求个究竟,就是疑情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八)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七)道场加行 断杀、盗、淫、妄
- 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三)【讲义】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三)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 学佛人的五种种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五)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讲义】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六)【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 彻底斩断娑婆想和发愿来生矛盾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六)【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四)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迴向给众生,众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七)【义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六)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