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轮迴就是一念的妄想
我们佛教的其实正见,基本思想是轮迴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妄想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是其实诸法因缘生。 生命的轮迴确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你今生会快乐,妄想你今生会痛苦,其实都有一定的轮迴道理,没有一件事情是妄想莫名奇妙出现的,绝对不可能,其实生命是轮迴有章法的。 这个规则的妄想第一个就是因果的规则,就是其实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因缘观。这个因缘观,轮迴如果我们从粗浅的妄想角度,从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由很多、很多片断的生命结合起来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念珠,就像拨念珠一样,你一百零八颗念珠,虽然相续但是变化,没有两个念珠完全一样的。所以从外面的角度来看,从表层的因果思想,人生是很多、很多片断的生命结合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先预先把大乘的思想把它跟因果结合,就是法法销归心性,那就不一样了,本来这是后面才会讲到的,但是这里我们先提醒一下。 大乘的因果思想,它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所以你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你看到的因果,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人生就是一剎那的思想——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对望过去,它是个结果,因为你前生造了很多业力,造了很多思想。这个业力跟思想的结合,形成你现在这个妄想。所以这个现前一念的思想,对望过去,它是一个结果;但是对望未来,它又是一个因地,你可以改变它,你可以主导它,你可以调伏它,在它没有表现出来之前,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你说人生是无奈,也对,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因为我们要继承过去的业力跟思想,这个我们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一定要继承你的过去。但是你说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因为你现在可以改变。在它没有出现之前,你都有希望,在临终之前你都有希望。你可以主导你的思想,往好的方向走,往坏的方向走,你还有机会,因为它有变化的一面。 所以天台宗它安立一个观心法门,就是说,你想要了解你自己,你看你的念头的流动,其实你的心的流动就像水流,你只要向内看你就一定知道你的过去,你也一定知道你的现在,你也一定可以规划你的未来,你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一念的心中。这个就是我们后面讲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思想,这个后面会讲到,但是我们预先把它做一个结合,就是说你什么事情都会归到心性,那人生就是整体,没有片断。 所以蕅益大师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从大乘的角度轮迴是怎么回事?轮迴的思想有粗跟浅,从人天的业果,轮迴就是业力创造的,这是一个很粗的解释。其实轮迴就是一念的妄想,所以蕅益大师说: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我在流转。没有一个我怎么会流转呢?蕅益大师说,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你的妄想醒过来,你的流转就没有了,就觅之了不可得。 流转三界中,流转者谁?去参这个道理,谁在流转?流转那个是谁?它不断地相续,不断地变化,其实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它不断地积集你的业力,不断地创造果报。当这个妄想消失的时候,你轮迴的生命就没了。所以你成佛以后,你再来看看你的今生就像一场梦,醒过来以后,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明明有六趣,我们现在看的是真的,但是你醒来以后,你回顾你的过去,梦幻泡影。我们现在人是把它当真,在梦境里面看到真的有老虎,真的有珍宝,但是你醒过来以后,醒后空空无大千,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到后面再来探讨。 这个是心性的思想,但是现在业果的思想你先知道,生命一半是无奈的,一半是开创的。因为无奈,你要继续过去的业力,那么开创呢,你今生有很多的努力空间,因为它可以变化。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三)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三)【义贯】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八)【讲义】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 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八)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六)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 如何理解因果的道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三)【讲义】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八)【讲义】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五)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此下十二句,叹实德迥异二乘,显然菩萨作略;此四句叹自利之德体
- 顺着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种福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六)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五)【讲义】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七)【讲义】巳五 识阴 (分三)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 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碍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五)【讲义】又即后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观空,瞪久发劳,则见空华。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九)【义贯】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