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有两个重点
我们这次净土宗的念佛修学,有三种忆念,有两就是个重你必须要去观照三个: 第一个,忆念真如。念佛破除妄想、有两开显真实。个重这个有助于我们保持正念。念佛 第二个,有两忆念弥陀。个重我们在这个地方提出五点:光明无量、念佛增长福德、有两善根坚固、个重十念必生、念佛临终接引。有两就是个重包括现世的安乐、临终的往生,阿弥陀佛的名号都帮你準备好了,你只要用信心去忆念他就好了,其它你都不要想了,忆念弥陀的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信心。 第三个,忆念净土。产生百分之百的愿力。 我们到了净土有什么好处呢?有八种好处:远离恶道、国土庄严、衣食自然、身心安乐、闻法欢喜、具足五通、寿命久远、功德圆满。 你透过这三种忆念,你就可以念念之间之间把临终的正念,準备好了。这三个忆念準备好,佛号一带动起来,就马上就相应了。 甲三、结劝 分二:乙一、具足皈依之心。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我们看总结的地方。总而言之,我们念佛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具足皈依之心;第二个,培养专注之念。具足皈依之心就是信愿,你要深信一句佛号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所以智慧无量;无量寿,所以福德无量。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 所以这个佛号,它的譬喻就是怎么样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号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虽然我们造了很多罪业,但是罪业是虚妄的。 所以昙鸾大师解释十念必生,他说我们无始劫来,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怎么十念就能把它消灭?昙鸾大师说:因为你以前造业是用虚妄的心,攀缘虚妄的境,心境和合造了虚妄的业,不管你造了多少,它的本质还是虚妄的。 而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弥陀的真实功德,所以你用真实的心,忆念真实的功德,它的本质就是真实的,虽然少,但它是真实的――真能破妄!好比说这一个房间黑暗了很久,不管你黑暗多久――千年的暗室,一灯即明,光明能够破除黑暗嘛,对不对所以你相信你念佛是怎么样?随顺本性、随顺真如、随顺弥陀的本愿。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妄想是违背本性的,以《法华经》来说,它是离家出走的小孩子,你忆念真如是把心带回家,不管怎么弄,你的本性还是清净的。 所以,在念佛的时候,你是用一种随顺本性的心来念佛。所以这个地方要知道,我们念佛的时候,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你即使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它毕竟都是一种虚妄的境界,真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就好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一样,不管这个黑暗有多久。 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当我们的信愿栽培起来之后,我们念佛就容易了。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我们产生强烈的皈依,就以一句佛号当做法中之王。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往生,但是称念阿弥陀佛是最直截了当的法门,他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边的功德妙义,所以临终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 不要去在乎这人世间短暂的因缘,人世间是梦幻泡影,不管你今生过得满不满意了,它总会过去,它只是一个过程,人世间没有必要去执着的,好坏都是一场梦而已,重点是你来生要去哪里比较重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0>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
-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3>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0>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8
- 生日应当诵经礼忏修诸福事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3>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3>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六)要先定才能见微细流注
- 《金刚经》的法与非法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4>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六 )有人问西方极乐世界是真还是假呢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
- 因小拂逆便生瞋恚,岂非自小其量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六)要先定才能见微细流注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真心无相必由事相来显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二)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心所显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