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劫来都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
你想想看,无量妄想误导一个人好端端的劫都己,谁愿意去造罪呢?肯定是被自「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个错误的无量妄想误导颠倒妄想控制你,让你没办法克制。劫都己凡是被自会造罪的人,他一定打一个很坚固的无量妄想误导妄想。那么这就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劫都己由过去的被自业力就带动了妄想,这个妄想又造业,无量妄想误导这就辗转相续,劫都己没完没了。被自 每一个人的无量妄想误导心中妄想打的不一样,有些人打的劫都己是跟财富有关的妄想,有些人打的被自是名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感情的妄想,财、色、名,各式各样的妄想。我们注意看,佛陀在处理人生的问题时,他不着急处理你的业力,因为这不是重点,而且业力也不好处理。你看过佛陀一出世告诉你处理第八识吗?没有!只有外道。外道的修行方向错误,业力跟妄想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外道就先处理业力,修什么苦行、不吃饭……结果问题都没解决。业力跟妄想纠结在一起的时候,有智慧的人是处理妄想,把妄想解开了,业力就解开了,而不是先处理业力。 你看,你要是处理业力,佛弟子没有一个人有像是苦行外道的本事:他整天泡在冰水里面,拿那个针去刺自己;一天到晚就一只脚站在地上,他不两只脚着地,一只脚着地。各式各样的苦行,向牛学习,持牛戒,持狗戒,为什么?因为他们试图要透过苦行来消业障。其实,问题不在业力,我们说过,业力是被动的。其实我们现在都错怪业力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痛苦,很简单,就归咎:啊,因为我业障重啊!你这个是误会业障。你是妄想打太多了,不是业障重啊。你哪是业障重呢?业力如果会讲话的话,它说你冤枉我了,是你来惹我的,不是我去找你的。 所以你看《楞严经》,首楞严王三昧,「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先赞美楞严法门殊胜,它干什么呢?「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高明的佛陀知道,问题不在业力,这哪是业力的问题呢?如果要处理业力,那净土宗谁也别想往生了。如果说一定要业尽情空,业力不可以带走,那谁也不能往生了。问题不在业力!诸位,问题是,你不要刺激业力。我再讲一次,业力没有我们想像那么可怕,但是关键是你不要招惹它,你别惹它。因为我们无量劫来,这个第八识的大仓库,每一个人的业力都差不多,不管你今生有没有造,这个无量劫来加起来到现在都差不了多少。那么关键在哪里呢?谁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谁就出去了。 所以伟大的佛陀知道,问题是在我们心中的影像错误了。我们无量劫来为什么一次一次地去招惹业力呢?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比方说,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认识就是不全面,我们只记得娑婆世界好的一面。有人说,生命的痛苦还需要无常观吗?我今生吃的苦够多了!诸位,这个不算!因为你的痛苦也是来自于你的妄想,你的痛苦也不全面。你可能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的痛苦,你的痛苦不可能把所有三界都全部否定。我们的痛苦只是来自于生命经验给的妄想,这个都不算。 所以,按照佛陀的说法,所有的妄想都不能用,通通不能用,即便是曾经带给你痛苦感受的妄想也不能用,因为这种妄想会过度地极端,这种操作带有情绪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画传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七)阿难请定,列举三名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九)【讲义】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三)【义贯】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 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这里面就有观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二)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五)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一)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
- 受果报的时候,会因造业的人多而减轻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七)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 随机阅读
-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九)【讲义】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九)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讲义】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七)【讲义】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六)【讲义】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三)【义贯】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 先从梦中醒,再度梦中人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义贯】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八)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八)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
- 为什么要忏悔,忏悔的意义何在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六)【讲义】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四)“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一)业果相续
-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五)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五)【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