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世无常,珍惜好时光
无常吞噬着岁月,思惟世无时光太习惯于拥有,常珍就会忽视无常的惜好存在。正如一位大善知识所言:「今后我当死,思惟世无时光尽人莫不知,常珍日日又不死,惜好由此常心生……此不正思惟,思惟世无时光正知正念蔽,常珍时起久住心,惜好执常谓不死。思惟世无时光」 这段开示的常珍大意是说,世上所有的惜好人都知道自己必定会死,但因为天天都一如既往地活着,思惟世无时光所以就会忽视死亡必将来临这一事实。常珍这种不正思惟一旦生起,惜好就会把我们修道的初心,以及应有的正知正念都遮蔽住。我们就会颠倒地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生命、很多的时间,死亡好像和自己并不相干。 有论说道:「谁能念死,决能修行。如是有情,死时无恐。」这是告诉我们,念死无常是修道的基础。一个时常思惟死无常的人,临终的时候内心自然不会恐惧。 最近,有人送我一朵荷花,仅仅绽放了两天,花便开始凋零了。我不由得感慨:万事万物悉皆如是,都在无常变化之中。 念死不是消极,而是让我们认识观照无常,珍惜难得的人生,积极开发有意义的人生,不虚度此生。因此,常生无常想,能够令我们远离放逸,破除对人事物的执着,悟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做一个快乐自在有智慧的人,积极做好应该做的一切。 可谓: 思惟世无常, 珍惜好时光。 鞭策常精进, 积极永向上。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鬼子母」的由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八)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四)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八)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
- 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能得到什么利益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八)交光云:即护戒心。此将毁戒体句,作二义释之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一)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 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 随机阅读
-
- 果报的轻重取决于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二)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二)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 现阶段你还无法度仙界冥界的众生
- 佛语中的智慧:不要后悔对任何人好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三)【讲义】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二)“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一)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 哪怕往生边地疑城,也从此与轮迴绝缘
- 佛源老和尚:最难断的就是情爱这个家贼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一)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九)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 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慾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四)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三)【讲义】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