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基础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9>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

1、楞严论义论>《楞严经》第二套:总论,经第义贯绪论,套总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贯绪总论,楞严论义论>义贯绪论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总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贯绪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9>

2、楞严论义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26页,套总第一行,贯绪▲三昧是楞严论义论>由凡人入圣必由之阶,也就是经第说:三昧正定是从凡夫到圣人,一定要经过的套总阶段。三昧是超越生死必修之道。它不是选修,意思是说:诸佛菩萨都在定中解脱。

3、三昧是修行者一切身心、内外全体总动员的“总体战”——身语意三业齐修、一切信解行、闻思修。身、语、意就是三业清净;信、解、行,为什么没有讲“证”呢。

4、因为在修持的过程当中,信、解、行、证,少一个步骤都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依佛的言教,解诸佛的义理,对诸佛的法有信心,要解如来的真实义,要脚踏实地的去修持。那么,闻、思、修,就是闻慧、思慧、修慧,这个跟三学常常搞混。

5、三学叫做戒学、定学、慧学;从慧学开出来,就叫做闻慧、思慧跟修慧,这个叫做三慧是故观世音菩萨于经中言:“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所以,底下这一段就特别重要了:所谓修定,不是光打坐就行,须先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种子,没有这个种子,就成不了佛。

义贯绪论?9>

1、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就不退转,碰到了什么逆境,也知道我们心中有佛性;碰到恶劣的众生,也会用菩提心、慈悲心去宽恕他。所以,有了菩提心作基础,自觉觉他的力量就大,发菩提心就是强烈的愿力。然后又要具备闻思修三慧资粮,才可以开始修定。

2、▲要成就三昧,须具一切善、断一切恶。为什么一切善呢。

3、具一切善就是说:在你的能力范围以内,你的时间、空间、环境允许之下,只要善,都要去做;超越你的能力所及呢。就要衡量看看。断一切恶,动恶念都不行,所以,要断一切恶。须离一切杂染,在这里还是要强调:环境很重要,我们佛弟子,应当远离一切杂染。

4、尤其是现在的这个社会上,五欲的享乐,真的是五花八门。所以说:这些环境、大环境这么样子;不过,我们如果肯,也可以避开来,这一些不正常、不正当的场所,会污染我们清净自性的,我们要远离。所以,要须离一切杂染,因为杂染没有办法入定。愦闹,这个“愦闹”,并不是说人很多的地方;这个“愦闹”最重要的就是说:会动摇我们清净心的地方。

5、人多不叫做愦闹,人多是人多,愦闹最重要的是说:会动摇我们的定力,影响我们的清净心的。譬如说:杀猪的地方,人很多,这个活活的猪来杀,这个也算是愦闹的一种。虽然说:愦闹是市集、是人多的地方;但是,如果心稳定。会影响到我们定力的杀盗淫环境,譬如说:世间那些不正当的场所,就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道业。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