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二)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1、共读共读楞伽开示,楞伽九十二,开示空刹生及与不生,生及涅槃空刹那,不生趣至无自性。涅槃那趣楞伽经义贯是至无自性由成观法师编纂的,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共读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楞伽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开示空刹有修之仁者,生及各位高僧大德,不生开悟见性的涅槃那趣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至无自性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共读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2、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伽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生就是有为的生灭法,只要是生灭法的,统统叫做生。 4、这个生跟灭是连在一起的,有生就一定有灭,所以这个生就是生灭法,就是有为法。与不生,不生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是无为法。 5、生灭的有为法,当下就是毕竟空寂的无为法的不生法。再来,涅槃是无为法。就是空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等等,所以无为法的空相,与无为法的涅槃,简单讲,这个涅槃与空相是无为法的。 1、接下来是刹那à,有的念刹那ó,刹那就是有为法,这是流转的,有为的生灭法,它会转动的,刹那生、刹那灭,这是有为法,刹那流转的。趣至无自性,就是通向于空无自性。往后的《楞伽经》会出现一千次、一万次重复的一直讲到“空无自性”,这个“空无自性”从陌生的名词会慢慢慢慢引导你的心思到进入无生灭的状态,所以法就要熟练、要久。就像一个人刚刚初学佛法,如果没有浸泡在佛教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很难除掉内心的污垢的。 2、就像你今天煮的饭,拿出来干了以后,这个锅子没有洗净,经过了一天两天,把饭都吃完了,可是还没有洗啊,那个饭粒会怎么样。会干掉,煮过饭的人都知道,饭粒干掉的时候,用水一直冲能不能洗得掉。那绝对不可能。为什么佛教要讲浸泡。 3、在这个正法的当中,一定要时间,这个锅子经过了三天,饭都吃完了,可是那粘在锅子,内壁,的那些米饭,如果马上洗,一定没有办法洗得干净这个时候要把那个锅子怎么办。浸泡,就是要浸泡。 4、所以,有的人问,我过去业造这么重,烦恼这么重。佛教需要浸泡,在正法的时间要长,你一定要时间的,你那个污垢没有办法一下子除掉的。 5、这个需要时间,锅子浸泡了几个小时以后,那个米粒是不是慢慢地脱落。再用洗锅子的,洗剂,喷一下,经过了浸泡四个、五个钟头,最好是浸泡一个晚上,那个米粒已经软了,在佛教浸泡久了正法以后,我们的心就会有柔软心,柔软心就不会很刚强,内心的清净心就会显现,所以这个污垢就会慢慢脱离、慢慢脱离、慢慢脱离。共读楞伽开示
九十二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忍之久而纯,耐之久而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五)【讲义】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五)【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三)【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
-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六)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八)【讲义】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六)标列二本 独选耳根
- 度四流者为作桥樑,趣彼岸者为作船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四)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随机阅读
-
- 「鬼子母」的由来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三)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能得到什么利益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九)【义贯】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一)【讲义】卯二会六入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
- 千万莫上邪魔外道的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 巳初眼入乃至六意入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讲义】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三)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 以身济子的母鹄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九)【讲义】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四)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八)【讲义】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 这才是究竟的快乐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五)破识显根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二)【义贯】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