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迴的真相——十二因缘
无明、轮迴行、相因识、轮迴名色、相因六入、轮迴触 丙二、相因别明,轮迴分二: 一、相因轮迴真相;二、轮迴对治方法。相因 别明当中有两段:第一个,轮迴先看清楚轮迴的相因真相;我们再来看看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丁一、轮迴轮迴真相 想要从轮迴里面走出来,相因你一定要知道真相。轮迴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一个人要放下,一定要先看破!到底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轮迴?圣人为什么没有生死轮迴?这个地方的问题到底关键在哪里?我们必须要把它学习一下。 佛陀有关轮迴的说法是三世的:过去而引申现在,现在引申未来,这个三世有它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搞清楚。 我们看这个十二因缘。 第一个「无明」跟「行」,代表我们的过去。我们为什么会投胎?我们受了两种力量的牵引。我们来先看第一个力量——「无明」。 【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癡,迷暗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无明」就是一种很坚固的烦恼妄想。它的引申来自于一种愚癡跟颠倒,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而产生坚固地执着。这种「无明」一旦活动起来,它跟业力的结合,就会创造我们流转的力量,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 前面说过,我们一开始的心态是感受,然后想像。那么一般的妄想也就是打妄想而已,但是这个妄想形成一种执着,形成一种自我性格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妄想就是一种「无明」了,因为它产生盲点,一种坚固地执着妄想。这是第一个叫做颠倒妄想。 我们看「行」业。 【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只有妄想是不能得果报的,只有业力也不能得果报。但是当妄想跟业力,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这种身口意的善业恶业,只要以有所得心所造的有漏业,就形成一种业力。当我们的前生临终的时候,我们的某一个业力起现行了,再加上我们心中的颠倒妄想,那么妄想跟业力的结合,就创造了我们的今生。 所以我们今生是怎么来的有两个原因: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而我们基本上并没有做好事先的準备,所以让妄想跟业力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就投胎了,我们是这样来的。 好,当我们来了以后呢,我们是怎么回事?再往下看「识」。 【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第八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离开的时候它最后走,投胎的时候它最初来,它是来到母亲的胎识当中,由过去的妄想跟业力的推动,就产生一种阿赖耶识的报体,在父精母血的因缘的色法结合之下就来投胎了。当然现在美国他们有些投胎,也不一定要靠母亲的因缘。 像那个试管婴儿,他把父精母血放在一起的时候,众生的业识,他只要跟这个父母亲有缘,他看到这个试管的父精母血,他照样地投胎,他不一定要透过母亲,就是只要业力跟妄想结合了,他投胎的方式是各式各样的。 我们再看「名色」。 【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称名色。】 我们的投胎来自于两个因缘的结合:一个妄想,一个业力。妄想就形成我们今生的思想模式,所以我们今生有些人特别喜欢布施,有些人特别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静态地打坐,有些人喜欢拜佛,这个某种程度是继承了过去的妄想。那么妄想它变成了思想这一块,业力就变成你的色法、你物质的一切受用。 但是这个时候,六根并没有长成,也就是说「名色」位,他不能去感受外在环境的快乐跟痛苦,这个「名色」位,他的感受叫内受,在佛法叫内受,他只有自己的感受。 如果说你是一个强大的善业而来,你在母胎当中会认为你是活在一个很漂亮、充满光明的花园当中,在那个地方到处游玩;如果你是由罪业而来,你在「名色」位的时候,你自己会感觉到你躲在一个很黑暗潮湿的墙角,过着又饥饿又潮湿的生活。这个就是「名色」位,因为这个时候他跟外境并没有接触。 我们看「六入」。 【六入为六根完具位,亦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这个「六入」,入就是六根。根为什么叫「入」呢?因为这个根它能够入于六尘,它能够去享受六尘,叫做「入」。 这个时候,他的头发指甲牙齿慢慢长出来了,因为「名色」,他接受到母亲的滋养,这个时候诸根具足。诸根具足就是说,这个胎儿已经开始有感觉了,有内心的活动了。但这个时候,他还在母胎,那他的感觉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在唯识学上,叫母子连心。母亲的心识的活动影响到胎儿,胎儿的心识活动也影响母亲,互相影响,他们是跟母亲同一感受,同一个心识的活动。 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的母亲,舍利弗他妈妈本来是智慧很平常,就一般的家庭主妇。但是她怀了舍利弗尊者以后不得了,什么道理一听就懂,而且辩才无碍,突然变聪明了。她把舍利弗生出来以后,她又恢复以前的样子了。所以你要怀孕的时候突然变聪明了,这可不是你的本事,是你这个儿子不得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胎儿他六根开始活动的时候,他这个时候没接触外境,他必须要以母亲做桥樑。 所以一般来说,医学上说的胎教就是这样来的,就是母亲的想法会深深地影响胎儿,胎儿的想法也会影响母亲,所以这个时候是教育最好的时光。 我们看「触」。 【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触」就是你从母亲的胎里开始出生的那一剎那,叫做「触」,因为你的身体开始跟阳光空气接触了,这个叫做「触」。这个「触」,为什么要把这个接触这个点当作十二因缘?因为在中国也好,在古印度也好,古代的算命学,很重视你出生的时间点。 你本来是在母胎当中,没有跟阳光接触,你一出来的时候,会接触到太阳跟月亮的一种不同的角度,它所释放的不同的磁场,这个时候影响胎儿一生的性格跟很多的命运。虽然你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但是你接触的那个时间,会启动某一个性格、某一个业力,大概就决定了。 当然透过修行有一部分可以改变,特别是你自己的这一块可以改变,但是你跟众生的互动,对不起!你怎么修,没有办法改变。因为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这是众生的因缘,就不是你个人的修学可以改变。所以你接触的时候,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一生的性格倾向,你今生的福报多寡大概就决定了。 我们再看,「受」。 【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捨之感觉,名之为受。】 那么我们慢慢地长大,到了二十岁以内,我们开始透过眼耳鼻舌身六根去感受我们的人事环境,在如意的境界上产生快乐,在不如意的境界上产生痛苦,在中庸的境上产生捨受,名之为「受」。 从识、名色、六入、触、受,到这一块,其实只是一种业力的释放。到这个时候,你还没有产生轮迴的力量。我们小时候,还看不出来生的力量,因为你这个时候,完全是一种业力的释放。真正思想的活动,按古代的说法是二十岁以后,当然现在因为媒体的刺激,现代人心识提前活动。 在十二因缘里面,我们前半段主要都是在受用果报。就是他的生命只有快乐或者是痛苦,或者是不苦不乐,只有这三个,他没有太多想法。我们说过,只有业力,没有妄想不能得果报,所以这个时候,你还看不出他来生的倾向,因为他来生的业力,都还没有表现出来,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在酬偿过去的业力。所以他的人生没有什么好坏可言,只有苦乐可言,没有好坏。这个是好人、坏人,通通不能这样讲,你只能够说他活得很快乐或者很痛苦而已。 那么一个人生的好坏,来生轮迴的启动,从下面开始了。我们来看看下一个: 【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这个「爱」,是受前面的感受刺激而来。那么感受,它本来是一种直觉的反应,但是当感受在一个人心活动的时候,他加上个人的想像,就这个想蕴、这个想像,它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个于境取相。感受没有相状,所以你看一个人小时候,他很单纯,心中没有太多相状,没有相状他就不可能去执着,所以他任何身口意的表现,通通是直觉反应。但是当进入「爱」的时候,他会把外在的相状透过自己的想像力,把它转化成自己心中的相状,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状出现。你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印象、不同的相状出来,就是你的想像力。这是第一件事情,于境取相。这个相状本来是外境,外面的相状,你已经成功地把外面的相状转成你心中的相状。 第二个更可怕的是——施设名言,你开始对这些相状表达你的看法。这个人是我的好朋友,这个人不是我好朋友等等,你已经开始安立名言。所以人生的对立,轮迴的启动,就是从这个「爱」开始,慢慢慢慢产生徵兆。因为你前面在这个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没有对立的思考,所以当它「爱」的时候,它产生影像,开始产生不同的名言分别。 我们再往下看,「取」。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爱」,它只是一种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活动要转成一种向外的力量,去推动身口意产生行动力,必须要落入「取」。也就是说,我们昨天讲到第六意识,其实本身它没有强大的推动身口去活动的力量,它也只有打妄想。但是当第六意识跟执着——那个恆审思量的自我意识结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它产生一个叫坚固妄想,或者叫颠倒妄想,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开始造业了。 其实这个「取」,它的问题在于两块:第一个它开始造作一个新的业力;第二个叫润生,这个「取」,它也会去激发前生同类的业力,这个是最可怕的。你说一个人,他怎么就堕无间地狱了呢?他今生没造太大罪业,问题是他今生可能没有太大的业力,但是因为他的执着太重了,他把过去的重大罪业给激发,它本来睡觉睡得好好的,他把它唤醒,这个是最可怕! 尤其临终的时候你一旦动了「爱」、「取」,你去触动过去的业力,基本上你就不可能往生,因为那个势力太大了!临终的时候,产生贪爱还乱不了,但是当贪爱跟执着结合的时候产生「取」,你一定要去追求,产生坚固的妄想的时候,这个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可怕的力量,叫做「有」。 我们来看看这个「有」,已经开始跟来生产生关系了。我们的生命这个水流,从过去继承业力、继承妄想,到「爱」、「取」的时候,其实都还没有来生的概念。但到这个「有」支的时候,你来生的力量已经开始出现了。 我们来看看,「有」是怎么回事。 【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这个「有」,就是一种活动炽盛的业力,简单地讲叫增长业。就这个业力透过你一次一次地造作,它数数现行, 就像滚雪球,它不断地在增长当中。那它是怎么来呢?因为「爱」跟「取」的结合,发动了你的身口意三业去造业。一方面造了一个新的业,一方面去激发你前生同类的业力。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种得果报力量的业力。 诸位!我们前生所释放的业力,其实释放到我们的一生,它已经结束。现在我们在乎的,就是说,当这个业力释放完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新的业力出来?这个是我们比较在乎的,就是来生的业力是怎么产生的。佛法,它不在管过去,反正现在业力已经释放了,你说它业力,前生我为什么起颠倒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来生的业力是怎么来的,这个是我们净土宗要去关切的。 诸法因缘生。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是很轻鬆的离开,好像这个人完全没有力量在干扰他,一点业力都没有;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他一句佛号提起来的时候,是痛苦万般,充满了业力在障碍他?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可以潇洒地安然坐化,有些人他必须在加护病房不断地挣扎,那么来生业力是怎么产生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阿赖耶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业力,为什么有些业力会表现出来?有些人业力不能表现出来? 我们净土宗往生的原则,就是当我们临命终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必须要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你就往生了。多一分的愿力,就是你对净土的好乐有多重,这一块我们后面再来谈。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是先处理业力这块,我们必须把离开娑婆世界所有的障碍,先做彻底地清除。 业力的来源有两块: 第一个,是你今生所造的业。这一块,是属于明显的业。你如果不忏悔,临命终在死亡到来之前,它就会现出来,你临终的时候就很不自在,一定充满了病痛,充满了障碍。所以今生的业力是来得又粗又猛,这一块你要提前处理,这是明显的业力。 第二个,是隐藏性的业力,就是你心中的爱取。它本身不是业力,它不就是一种执着嘛,但是你可别忘了,这种执着在平常出现的时候问题不大,所以你就会忽略它的可怕。但是当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你第六意识产生执着,那会去刺激第八识的业力,它有这个润生的作用。它虽然本身不是业力,但是它会唤醒业力,这个问题在这儿。 就隐藏性的业力,你看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好好的,什么障碍也没有,但是助念到一半,突然间出状况了,那肯定不是业力起现行。业力起现行早就起现行,这是颠倒妄想在作祟。心中的地雷没有清除,踩到地雷了!他过去生有些特别爱着的影像,没有把它消除掉,这个时候那些颠倒妄想的影像,开始出现了,然后他就起颠倒了。这个人一起颠倒,他一定会触动过去的生死业,然后就得果报了。 所以,我们除了对于这种外在明显的业力的忏悔,还得要注意内心的这种执取。因为它本身不是业力,但是它会激发你的业力。本来业力它不是「有」支,它本来在那边睡得好好的,等到你「爱」、「取」一激发,变成「有」了,变成一种活动强势的业力了,这个是突如其来的,你根本没有心理準备。 好,我们再往下看。那么到了「有」支的时候,你就不可抗拒,那你就只好準备轮迴了。我们看「来生」。 【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生」它就是一种来生受生得果报。那么它是怎么来呢?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于外在的。今生所造的业去得果报,也可能来自于潜在爱取的触动,产生业力得果报。在哪里得果报呢?在三界六趣四生中得果报,又变成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叫做「生」。再往下看。 【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那么一个人受生,当然就必须要经过老病死的过程。就是不管他福报大,福报小,他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这个就是他来生的命运了。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就是说我们透过前面的忏悔皈依发愿,已经成功地把今生所造的业给调伏下来,那么后面也开始如法地持戒。 理论上我们今生的业处理得很圆满,但是我们现在怎么才能不去激发前生的业?现在我们看看到底要从哪里下手,因为你不可能对所有的法都去对治,你精神体力有限。 我们来看看,感受有没有错?「受」,是从「受」下手吗?感受没有错。你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感受,我也不吃饭也不睡觉,把这个眼睛鼻子都把它蒙起来,这一方面也不现实,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因为感受没有错。感受不会激发业力,它只是过去业力的显现。 你说「爱」,从「爱」下手,有一点强人所难。你说一个人不打妄想,除非你在三昧禅定当中。你说,我现在开始什么想都不要了,一切法无想,你做不到!不可能!你只要在散乱当中,你一定会打妄想,所以这个「想」,它也不是问题。 真正去触动过去业力来自于「取」——执着。只有打妄想不能启发业力,因为它是一个生灭相。但是当这个妄想跟执着结合以后,它产生一种坚固的、相续的力量,就变成执着了。 妄想跟执着最大的差别,来自于妄想它没有想要付诸行动的意乐;执着,它有明确的付诸行动的意乐。比方说,我很喜欢喝咖啡,不障碍往生,但是我一定要喝咖啡,障碍往生,因为你是「取」。我一定要喝咖啡这种念头,就容易去触发过去的业力了。 所以,诸位!你现在不要再去对治你的妄想,问题不在妄想,而是要去注意你带有执着的妄想,这个问题在这儿!每一个人的执着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生命当中,每一个人都有些漏洞,这个是除了忏悔外在的业力之外,你必须修补内心的漏洞! 比方说,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他说,有一只袋鼠,在这个动物园里面跳来跳去。它被关在一个木头制的围栏当中。那第二天的时候,这个袋鼠跑到外面去了。这管理员一看,这个袋鼠太厉害了,这个围墙一公尺竟然能够跳出来。这个管理员就把一公尺的围墙改成两公尺。第二天的时候,袋鼠又跑到外面去了。这管理员又把两公尺的围墙改成三公尺。 但是三公尺,它隔天又跑到外面去了。这个长颈鹿就看不下去了。长颈鹿就说,你到底是多会跳啊?为什么你三公尺高的围墙,你都跳过去了?袋鼠说,不是啦,这个管理员每一次进来餵东西的时候,都忘了关门,我是从门里面出去的,不是跳出去的。 佛陀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如法地忏悔持戒,我们认为我们业力这一块已经处理很好,为什么它临终的时候还是起障碍呢?你忽略了潜在的业力,就是你的执着。 你对娑婆世界的人事产生坚固地执着,其实这个就是一种潜在的业力。你不是只是忏悔持戒而已,你必须处理心中的漏洞。否则,你会从漏洞里面,落到轮迴里面去,最后前功尽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捨掉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七)【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三)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如何理解因果的道理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九)【讲义】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 随机阅读
-
-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二)【讲义】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五)【讲义】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六)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二)【讲义】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五)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修行必须下苦功夫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四)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二)【义贯】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三)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 见月老人《一梦漫言》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六)【讲义】巳二 四生感应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六)【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二)【讲义】心、色诸法,不离因缘。先约心法释:夫真心绝待,寂湛常恒,不假因缘;而六种染心,虚妄生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