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和外境没有关系,是自己内心生起的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痛苦生死疲劳,和外从贪慾起,境没己内少欲无为,有关身心自在。系自心生】 第二个觉悟是痛苦说痛苦生起的因缘。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远离痛苦,和外远离灾难,境没己内当然你要远离痛苦,有关你要断绝生起痛苦的系自心生因地。痛苦是痛苦怎么生起的呢?佛陀说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慾望,在财色名食睡,和外我们放纵我们的境没己内慾望,就创造很多的有关痛苦。所以,系自心生痛苦和外境没有关系,是从自己内心生起的。 广泛来说,生死疲劳从贪慾起,它不但是痛苦,当然所有痛苦的根源是三界的生灭,因为你所有的痛苦在于你有生命,你每一次在三界里面受一次生命,就表示这个生命就积聚了很多很多老病死的痛苦。这个生命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对五蕴追求的慾望去招感三界的果报,就像是飞蛾扑火。它为什么会跑到火里去呢?是你自己要跑过去的。广泛来说,生死的业力是由贪慾引生的,所以贪慾是痛苦的根源。这是说明贪慾的过失相。 那么怎么办呢?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们想要得到一种身心的安乐自在,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当中,要尽量减少我们的慾望。当然我们身为菩萨,还没有成就圣道,凡夫位的菩萨内心当中自然有很多的慾望,追求饮食,追求睡眠,追求男女,各式各样的慾望。凡夫有慾望,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佛陀的意思是:你不可能没有慾望,但是你减少一点慾望,克制一下自己的慾望。所以,这里面讲多欲,这个多欲的意思,就是说你的非分之想,你不该得到的东西,依你现前的业力因缘,你不该得到的,你想要去追求,这个叫做多欲。 有关多欲的情形,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讲了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花园,有一个工人在打理花园。一天早上,这个工人他在草地上捡到一个看起来很漂亮的水果,而他在旁边看没有这种水果树。他看到这个水果非常的甜美,他又捨不得吃,他想我经常在花园走动的时候,侍卫经常刁难我,我把这个水果送给他,他以后就对我好一点。他就把这个水果供养给这个侍卫。这个侍卫一看,哎呀,这个水果特别的美味,他也捨不得吃,他想这个服侍皇后的太监,对我非常的不礼貌,我拿这个水果来巴结他,他以后对我也好一点。就把这个水果送给这个太监。这个太监也捨不得吃,就送给了皇后,皇后也捨不得吃,就送给了国王。 当然,国王已武力得大自在。就把这个水果吃掉了。吃掉以后,他就被这个水果美妙的滋味所吸引,他就起颠倒了。他就问:这个水果是从哪里来的?就辗转的相查,就查到这个花园工人这里来,然后把这个工人叫过来,对他说:从现在开始,你每天给我送一个相同的水果,否则我就要严重的处罚你。这个工人没有办法,这个国王的福报大嘛,就到这个花园去,左边看一看,右边看一看,上边看一看。原来在掉下水果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大树,大树的上面有一个很大的鸟巢。没準是这个鸟巢里掉下来的。于是,这个工人就爬到大树上面来看,果然这个鸟巢里面有一个相同的水果。他就在鸟反对的当中把水果抢过来。抢过来之后就供养国王。国王很高兴,就告诉他,明天再去找。 那这只鸟呢,它想:第一个水果因为没有拿好掉下去了,那我没话讲,第二次,你抢我的水果,那你太过分了。这个鸟就很生气。它就飞到其他的地方去,找一个外表一模一样的,但是有毒素的水果来惩罚这个工人。它就找到一个外表一模一样的水果,飞到鸟巢的地方放在里面。工人不知道啊,就把这个有毒的水果拿回去供养国王。结果国王吃下去以后就中毒死亡。 这段公案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上说,国王本来是可以享受他前生的善业,种种安乐的果报。但是他有非分之想,这个非分之想,你的福报该得到的,但是别人不想给你,你用其他的方法获得的,或者抢,或者夺,这样子叫做非分之想。所以,我们要清楚,你不应该去想你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否则一定会招感苦果。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各宗要略——禅宗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一)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六)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
-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七)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九)【注释】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九)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 愿罪业悉消灭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一)【讲义】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随机阅读
-
-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三)认识为心,则本有真心,不能解悟
- 共读楞伽开示5—— 楞伽经是禅宗的最高经典 楞伽法门开示的是性相二门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三)【讲义】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 跑因果道场搞附体,还不让去寺院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六)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九)严净毘尼者:毘尼戒律之总名,此云善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七)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二)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女,母名。双兼父母为名,简称满慈子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二)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三)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 遇到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五)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