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深教浅,效果适得其反
疏文:增结者,机深教浅《净名经》云,效果有二比丘犯根本戒,其反发露求忏,机深教浅优波离为依律定罪,效果疑心不释,其反净名言:「汝毋以常法扰乱其心,机深教浅重增此二比丘罪。效果」永嘉拟之萤光,其反谓不能开其迷暗,机深教浅而反增益之也,效果明卑之则机深教浅故。其反《弥陀疏钞》 此段疏文是机深教浅叙说第二类情形:卑浅的法门,对根机深厚者不唯不得其益,效果反被扰乱心性,其反茫然失措。兹引《维摩诘经》二比丘犯重戒的公案。有二比丘结伴住阿兰若寂静处,一比丘入聚落托钵乞食,一比丘在寮房散心露形而卧,被一采薪女瞧见,生起淫慾心,盗行不净行,事毕撒花而去。比丘卧觉,疑犯淫戒,向同伴比丘叙说。此托钵比丘,瞋恨此采薪女,便追赶欲打。此女恐怖疾逃,堕坑而死。此比丘心疑惧犯杀戒。二比丘自觉羞耻,不敢问佛,便向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发露求忏,谘问决疑,希望得以免除淫杀罪咎。 优波离便依据声闻戒律,解说此二比丘罪过的轻重,告诉他们哪些罪轻可以忏除,哪些罪重不可忏除。时二比丘听闻,疑惧之心未能释除,併生后悔出家之心。 时维摩诘谏言:「尊敬的优波离尊者啊,你不要以寻常悔罪法扰乱其心,再增加这二比丘的罪咎了。应当直接除掉他们疑悔恐惧的罪恶感。所以者何?罪业没有实在的体性,乃因缘所生,不在内(六根),不在外(六尘),也不在中间(六识),十八界中觅其罪福,了不可得。一切诸法皆因我们内心的虚妄之见而有,其实如梦中所见一样,醒后即空。也如阳焰(春日旷野蒸发的雾气),远看似水,近看则无。又如水中之月,如镜中之像,全不是真实的,都是由妄心之镜所映现的,是从心里的妄想所生。若能了悟此理,令心安住于诸法的清净实相,才称得上是如法奉持如来所制定的律行。若能如是了知,才是善解如来宣说律法的真实义。」 时二比丘,闻维摩诘所说大乘实相忏,疑惧与忧悔之心顿然息除,豁然开朗,发无上菩提心,併发愿说:「愿一切众生,都得到维摩诘大士这样的无碍辩才。」证知,优波离奉小乘「律仪戒」,不能解除二比丘的疑悔。维摩诘奉大乘「慧解脱戒」,二比丘乃大乘根机,一闻便悟,淫杀二罪之疑悔,顿然消除。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亦灭。」不但罪灭,无上菩提心亦发。 唐永嘉玄觉禅师(665—713年),早年修学天台止观,后参访六祖慧能大师,于某夜开悟得证,作《证道歌》,其中偈云:「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意谓一般人只知道犯了重戒会障碍菩提,却不知道摩诃衍中,如来还有甚深微妙的秘诀——实相忏法。这两个比丘误犯淫戒与杀戒(并无犯戒动机),优波离按照声闻戒从事相上来结罪,如同萤火虫的光亮,不能开解此二比丘的疑惧迷暗,反而重增二比丘疑悔罪结(疑佛戒律过严,后悔出家),此则是「重增其罪」。维摩诘大士用大乘圆教实相忏法,顿然释除二比丘的疑惧之心,犹如赫奕日光消融霜雪一样。 又《证道歌》偈云:「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勇施比丘犯了根本戒,他即把三衣挂在锡杖上,高声唱言:「我犯重罪,谁为我忏?」至一尊者精舍前,此圣僧尊者针砭:「推罪性,了不可得。」勇施比丘言下豁然大悟,即往西方世界成等正觉,号曰宝月如来。可见对大乘圆机行人套用浅法,不能应机化导。唯圆顿机法相应,方得实益。此优波离「萤光增结」公案,正是阐明卑浅之法对根机深厚者,犹如隔靴搔痒,法不应机,效果适得其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八)【讲义】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六)【讲义】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七)【义贯】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
- 修学时间少的人怎样定功课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三)【讲义】已三想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二就喻详辨 三结妄归真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四)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六)【讲义】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 随机阅读
-
-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三)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二)【讲义】见思惑(1)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六)【义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
- 单持佛号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语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一)【义贯】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四)【讲义】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九)【义贯】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
- 欢喜心扫塔礼塔之殊胜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四)【讲义】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二)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七)【义贯】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
-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八)【讲义】丑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分二) 寅初总标即妄即真 二别明即妄即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六)【讲义】[午二就喻详辨]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 《地藏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三)【讲义】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六)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一)【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