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业力先牵」与「十念往生」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秤,理解重者先牵。业力」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先牵具诸不善,念往应堕恶道,理解经历多劫,业力受无量苦,先牵临命终时,念往遇善知识,理解教称南无无量寿佛,业力如是先牵至心,令声不绝,念往具足十念,理解便得往生安乐净土,业力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先牵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校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校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第六个问题,叫十念往生疑。首先依据《十善业道经》来提问。经言,业力报应这个道就像秤。秤,重量重的地方就先牵过去,重业先牵,这是因果之道,自然的法则。《观无量寿经》说,有人造作五逆十恶,具足诸多的不善业,应该要堕到地狱,历经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转,与三恶道的痛苦永远隔开。这样,因果的法则,业力先牵的道理,怎么去理解呢?这是从因果的法则来产生第一个疑问。 第二个疑问就是说,旷大劫以来,我等众生造作诸多烦恼,有漏之法,这些烦恼法一定是像绳索一样繫在三界六道,不得出来的,那怎么净土法门只是十声念阿弥陀佛就能出离三界呢?他无量劫以来造作三界轮迴的业,要捆绑在这里的,怎么就一下子没有了?这就是「系业之义,复欲云何」。这都是用通途一般的因果业力的道理,去对这个特别法门的不可思议的内在的威德的一种怀疑。这种怀疑有普遍性,现在仍然有。 看看昙鸾大师是怎么回答的。说你只知道五逆十恶,以及无量劫以来造作烦恼法,「系属三界」,好像是很重;而在你的意念当中,以为下品下生人临终十声念佛为轻。轻重是这么考量的,所以在概念当中,应该被为重的罪业所牵,先堕到地狱里面去,先在三界里面繫缚不出来,怎么就能往生呢? 这里就对于到底哪个轻哪个重,要有一个智慧的考量,要从它本质上去考量。业力哪个轻哪个重是决定于三个要素。哪三个要素?「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于说它的时间的长和短。他所质疑的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时间很长,在这里繫缚,那临命终时十念时间很短;无量劫以来造作的恶业很多,那念十声,这个善业很少。他是从事相上去觉得,无量劫以来造作的业,有烦恼的法,应该是更重。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 先看这个三要素。第一,云何在心?是从一个虚和实的界面进行比较的。就是这个造恶业的人,他依止什么样的见解去做的?这个造恶业的人自己自然依止虚妄颠倒见而生。颠倒见就是身见我执,有身见我执,他就必然自私自利,必然要佔有最大限度的五欲的享受——别人妨碍了我,我就要干掉他。造作恶业。但是,这样的一个身见我执颠倒见,本质上是虚妄的。既然是虚妄的见,根据虚妄见所生起来的这个心就弱一些。 五逆十恶的罪人临命终时那十声念佛是怎么出来的?他是依往生善知识用善巧方便来安慰他,来跟他讲实相法。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名号是实相法,因为一句名号全体是实相。所以他十念念佛是闻实相法生起来的,无量劫造作的那个恶业是依虚妄的法出来的,所以一实一虚,它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就比如暗室,一千年都是黑暗的,忽然一个火把进去了,火把进去马上那个暗室就亮了。你不能说——这怎么可能?我这个黑暗已经一千年了,怎么一下子我的黑暗就没有了?黑暗就是没有了,不能说有一千年的黑暗,这个火把进去,还要等一千年。那种火把的力量就照明千年暗室,这句闻实相法生的一句名号就超过颠倒见的罪业的力量。他用这个来比喻。 第二个来说「在缘」。这个缘就是外部条件。我们内心都有善的种子或者恶的种子,但到底是什么种子起现行,是跟这个缘——外在的缘分有关系。无量劫造作恶业的人,依止的缘是妄想心,就是我们这个心意识,攀缘的心。这攀缘的心里面,特点是烦恼,贪瞋癡慢疑等等烦恼,烦恼本身也是虚妄的,这个心也是虚妄的,他所得到的这个果报也是虚妄的。所以,这个业报身依止的这个缘是虚妄的。 临终的十声念佛,他依止的这个缘是什么?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对阿弥陀佛功德产生了无上的信心。无上信心,这个缘是什么?就是名号。这个名号的内涵有三种。第一,是方便庄严。这个名号很能入心,叫方便中第一方便。如果临命终时,已经地狱相现前,让他去念经卷,让他念《地藏经》,跟他讲解佛经,来不及了。这时候,赶紧要给他一个救命神丹,就是越简单越好,就让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四个字——阿弥陀佛。它是方便庄严。这个方便,不是说由于方便,就没有什么功德。实际上这个第一方便当中具有着至极的真实清净,实相。所以这个名号是真实清净,是实相的一种音声化。这种实相又有阿弥陀佛因地无量的功德来庄严的。所以这十声念佛的缘就是强缘、增上缘,跟一般人造恶业的缘那是有天壤之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依止真实实相无量功德名号生起的十念,力量大;依止虚妄的业报身的烦恼,力量弱。 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了,射中了那你的筋骨就会破坏,如果这个毒进去了,你的生命就呜呼哀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闻到鼓声,鼓声叫灭除药鼓,那箭就出来了,毒就没有了。《首楞严三昧经》就谈这种不可思议。譬如有一种药名字叫灭除。如果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个药涂在鼓上。击鼓鼓舞士气。士兵闻到这个鼓声,如果被对方的毒箭射中了,那听到这个鼓声,箭就出来了,毒自然没有了。 用这个来比喻,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能够住在首楞严三昧,一切事究竟坚固的三昧,就闻到这个菩萨的名,贪瞋癡三毒的箭自然拔出来了。你不能说,哎呀,那个箭射得很深,那个毒药很厉害,怎么闻到鼓声,箭就出来,就没有毒呢?缘不一样,这是增上缘,不可思议的缘。所以谈名号功德,这个缘。 第三是「在决定」。一切法由心想生,一般造恶业的人,依止的心是什么?是有后心,有间心。有后心,就是他做这个事,无非是为了财色名食睡,但是他又害怕,又要给自己留后路,又犹豫不决,又可干又不敢干。这些都是他心里的那种委屈之相、害怕之相。这种心念就决定了他的力量弱。念佛,临终十声,他依止的心是什么?是无后心,是无间心。无后心是什么?地狱相已经现前了,已经没有后路了。这时候念佛就是突围了,已经被敌人层层包围,只有突围一条血路,才能够得到生命的安全。这时候他是无我的,他是破釜沉舟的,他是背水一战的,没有退路的,而且这时候他做这个事是不间断的。 昙鸾大师讲十念念佛这种心,就好像一个冤家对头拿着刀要砍你的头,这时候你逃命。逃命的时候看到河,这时候你只有一个心的:我是穿着衣服渡这个河,还是脱了衣服渡这个河?如果穿着衣服渡又怕游不动,脱衣服又怕冤家赶上来把生命砍掉。所以他就是一个念头。这时候不会再想其他的事情的,不会想银行存多少款了,不会想子女怎么样了。命都没有了,还想什么?无间心。 所以临命终时,地狱众生那种恳切的心,那是全生命去念,全人格地去念,那真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一如,这是极为猛利的心。这一念猛利的心可以胜过他平常百年的善恶业的力量。所以就看当下做这个事情,心是不是决定,决定心就猛利。有后心,有间心,力量就弱,就是不决定。 所以从「在心,在缘,在决定」三要素来考量,实则是临终十声念佛力量重。重者先牵,能够出三界,能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无量寿经》和《观经》所谈的,殊途同归,道理是一样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应该帮助的人不去帮,那你和文殊菩萨不相应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八)【讲义】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伽开示2(上)——《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八)【讲义】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七)【讲义】巳五 识阴 (分三)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一)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难悟 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难明
- 因小拂逆便生瞋恚,岂非自小其量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六)标列二本 独选耳根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一)【讲义】壬二正为宣说(分二)癸初正答满慈 二兼示阿难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一)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 生不起惭愧心和忏悔心该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三)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楞严经中之醍醐妙联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九)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
- 在尽责中求满足 在义务中求心安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八)【讲义】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九)【讲义】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华相非从空来,非从目出之故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二)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