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四种安住方式
《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种安住方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安住,安住就是种安住方根本法门,你以什么为住,种安住方你的种安住方思想是以什么为标準;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你用什么方法来做一些身口恶业的种安住方调伏。那么当然这个调伏和安住是种安住方有关系了,但是种安住方,我们这次的种安住方主题在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住才是最好的方式。 智者大师把有情众生,种安住方他分成四种的种安住方安住方式,他说人有四种: 第一个呢,种安住方他以增上恶念为住。种安住方就是种安住方说他的心发动出来,他根本的种安住方安住的标準是邪恶的念头。有些人他习惯性起恶念,种安住方习惯性贪慾,习惯性跟人家对立。智者大师说,这个人在他生命当中,不管过去,不管未来,绝大部份都在三恶道,即便得到人身也不会持久,就是说这叫三涂种性,你已经养成这个种性,你开出来的结果自然是三恶道的结果,这是一个最低层次的人。 第二种人,是以增上的善念为住。就是这个人,当然他偶而也起烦恼,但是,他一天当中呢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很自然的起善念,没有人去教导他,他习惯性起善念,以善念为住。这种人,他的生命当中,绝大部分不是做人,就是在天上,偶尔堕落三恶道,但是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心地善良。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堕到狗道的时侯,他很快的跳出来,因为他的种性不是三涂种性;但是,有些人堕三恶道就很难出来了,因为他的种性和果报相随顺,他三涂种性嘛,这个是讲到第二种人,他是人天种性的众生。 第三种人是以出离心为住。这个人平常身口意很清净,个性也特别清高,不太喜欢跟人家往来,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就是说,他也不去干扰别人,但他对帮助别人兴趣也不大,这种人多分会离开都市走入山林,不喜欢跟人家往来,这种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会先证阿罗汉果,然后再回小向大,他不可能直趋大乘,他的习惯性动作一定先证小果,然后遇到佛陀,再回小向大,这种人声闻种性。 第四种人是最好的,安住菩提心,以菩提心为住。他很容易生起自我要求,上求佛道,他很容易生起悲悯众生的心,所以,他偶尔失去正念,但是你稍微点破他一下,他就醒过来,因为他的种性如此。 所以当我们的目标是成佛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种性,就是说你现在的目标想要种一个苹果,当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这都是枝末,这个加行的对治都是枝末,重点是你要得到苹果,你要先找到苹果的种子,葡萄的种子是种不出苹果。 就是说,你要训练你的思考模式跟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一致的,我们先不谈行为,就好像印光大师说,发了菩提心有什么好处呢?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要做国王,你第一件事情你要投生在国王的家族嘛,你投生在宰相的家庭,你一辈子不可能做国王,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因为你不是王种嘛。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当你要成佛的时侯,你要先走在成佛的跑道上,不管你跑得快或者走得慢,起码这个跑道是上路了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憨山大师的一生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四)明句非明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六)【注释】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
- 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六)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 共读楞伽开示(十)性相一如,如水与波
- 共读楞伽开示(二十二)云何净其念
- 心力跟佛力之间的桥樑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 随机阅读
-
- 临产助念可护佑产妇母子平安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六)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六)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九)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
- 乐善好施德化一乡的李士谦
- 共读楞伽开示(十九)成自性 圆成实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八)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八)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
- 调伏对色身感受的爱取
- 共读楞伽开示(九)初销颠倒想说空如来藏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六)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六)【注释】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
- 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四)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八)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 共读楞伽开示(六)性相圆融不二 本不冲突
- 念佛即事达理之捷径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 共读楞伽开示(四十八)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 共读楞伽开示(七)万法一如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