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三界与安乐的对比

此三界,界安盖是对比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虽复苦乐小殊,界安修短暂异,对比统而观之,界安莫非有漏,对比倚伏相乘,界安循环无际,对比杂生触受,界安四倒长拘,对比且因且果,界安虚伪相袭。对比安乐是界安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对比胎卵湿生,界安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三界与安乐的对比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这三界在佛菩萨眼里,都是生死轮迴的凡夫流转的暗宅。为什么暗?无明。我们的光明的佛性被无明遮盖了——分别、烦恼遮盖了,遮盖得很厚重,内心就是大黑暗,宗门下称为黑漆桶一个。在黑暗的宅子里面,虽然天人和三恶道众生他的苦乐有一些差别,生到天上快乐一点,生到三恶道就痛苦一些;在人道里面,福报大的人快乐一点,福报小的人吃饭都有问题,苦一点。可能短寿和长寿有暂时的差别,这是众生的善恶、苦乐、福祸的差别相。

但这差别相,本质上还是在三界里面,在三界的黑暗的宅子里面,共同的特点都是有烦恼。有烦恼,这里面「倚伏相乘」。善恶福祸是加减乘除的,乐极就生悲的,苦尽就甜来的,是这样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的。但这种因果的错综复杂,总的来看它是在循环,而没有边际。

这就是杂生,「杂生触受」。就是我们的八识的心夹杂着善恶业的种子,然后以我们有限的六根来见闻觉知这个暗宅的相状,这些都是颠倒的。很多人搞哲学理论,搞科学理论,搞这个体系那个体系,他不知道整个就在无明暗宅里面,能够了解什么呢?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山洞里面,还要分析墙上的影子是多少,给它一个规律,建立一个体系。连这个影子怎么来的,本源都不知道,就来研究那个影子,认为是真理,这都是颠倒。

所以我们是「四倒长拘」,就是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是长劫地被种种颠倒所拘限。所以我们的行为造作,无论是因行还是果报,总的来说都是虚伪。三界都是这个样子,这就善导大师说,三界没有一个安乐之处,「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所以,不仅对人道要厌捨,对三界、天人一概要厌捨,它总的特点都是虚伪,都是颠倒。

根据众生的苦难的相状,法藏菩萨要给众生的这种安乐,这种真实——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毕竟安乐大清净处,这是给与众生究竟的安乐。这个安乐从哪来?是从法藏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里面出来;是由他的正观,就是实相的观照,中道,真俗二谛圆融的正观所生起来。这是他因地的愿是这样发的,然后在果地上已然成为阿弥陀如来,他就以威神的力量——威神力、本愿力来建构极乐净土。

所以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清净的剎土已然建成了,于是就为法界所有的众生提供了一个解脱的安乐之处。于是,「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众生或胎生,或卵生,或湿生,或化生,这是指三界轮迴的生命诞生的形式,就由于有法藏菩萨发了这个愿,建构了一个清净的剎土,就长辞这个三界了,高揖。「业系长维」,业系,就是我们无量劫造作的善恶业就像坚固的绳子把我们捆住,在三界六道出不去。但有这个净土的建立,我们可以带业往生,于是无量劫的恶业就断除了——由于往生清净剎土,永断了。

那更为胜妙的是谈「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什么叫「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这个「括」是指箭的末端,就是跟弓弦交合之处,这意思就说箭已上弦了。一个弓道高手——射箭高手,他们练箭不仅是技巧而是一个心性的过程,他要练到什么程度?练到这把弓、这支箭、这个身体以及这个靶子的中心融为一体。这个箭是自己在射出去,不是要用技巧、用手臂的力量把它射出去。也就是说,要练到无作,心性中潜意识的力量出来了,这把箭就是你,所有的箭都是一个自我的整体。当然这时候箭已上弦,这把箭就不需要别人来劝你再射出去,它自然地就射出去了,而且是百发百中,是由于你自性在射。

这就在描述净土的一个特点。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是持着这个名号去的,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名号的那种清净念还在相续。你是发菩提心来持这个名号的,在西方净土,这个菩提心、这个菩萨大业那更为深入。它不需要劝,自然而然的,由于这个名号的法性,以及自己能念心的法性,以及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使你进入到一个大海的状态。一切都是无量,一切都是无作,一切都是法尔自然地去做。

在这种状态当中,「劳谦善让」,就是自然地就会精进地修行。不是说,到了极乐世界,七宝为地,种种资生用具,就很享乐。好不容易来了!就好像现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天天睡觉吧,六十分万岁。他不是这样,他到那里要「劳」,还要精进努力地修菩萨道。谦,为什么要谦?谦就有空性的感觉,这个精进是从空性里面出来的。

而且,里面还有「善让」。善让是什么感觉?一般讲善巧地礼让,是一个礼的精神。这个让,就是这时候才知道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威神愿力的加持,那是不得了的。这时候就不会说我自己有多少能力,我自己修行才能得功德。善让就是深知我们要成就佛果的三种力量:一种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力量,就是法性、法力、法门的力量;一种是阿弥陀佛名号所内具的阿弥陀如来威神愿力的力量——威神愿力加持的力量;再第三种是我们能念心自性的功德力。

这时候到了西方净土,仍然还是在依怙着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仅仅靠自力。他就能谦卑下来,他就能够善让,全都接纳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的加持。所以净土法门从相信阿弥陀佛,到往生以及往生之后修行,最终圆成佛果的全过程,都是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量的全过程的加持,这个就体现为劳谦善让。

能这样地去做,那就「齐普贤而同德」,就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功德力一样了,甚至可以说「行超普贤登彼岸」。普贤行是代表大乘菩萨道的最高的境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等同于普贤的大行,能圆满普贤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因行。所以说,这都是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法尔自然地令我们得到了这个胜妙。所以说极乐世界的清净之相胜过三界,还只是浅近之言,实际上是胜过九法界的境界的。

《往生论注》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