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从初心到欢喜地
1、走好走好从初心到欢喜地。从初大乘的欢喜成佛之路,从初心到欢喜地这段路怎么走,走好路线一:戒定慧的从初路子。发大乘心,欢喜戒定慧,走好修三十七道品,从初先走解脱道缘起性空,欢喜入寂灭,走好称为寂灭法。从初 2、欢喜直到证到阿罗汉的走好涅槃,人空,从初涅槃是欢喜“寂”。不取证涅槃,回小向大,虽然一般是在信位,功夫比凡夫菩萨好。如舍利佛往昔在圆教的六信位,嗔的习气重,很多个过去世做蛇,被布施眼睛的考验失败以后退失菩萨的信心,很多劫又做蛇。圆教的七信位断思惑。 3、路线二:菩萨六度的路子。发大乘心,从别教的十信位开始,受持菩萨戒,行六度,培养菩萨种性,菩萨法要能入心,到十信满心,资粮差不多了,就到了初发心住,别教的七住位才断思惑。七住位相当于阿罗汉的涅槃,偏真涅槃,实际上是人空,偏空涅槃,虽然也是无生,但是与菩萨的无生法忍,八地菩萨的正性离生,还有很多差距,天台宗空假中,还缺少假观与中道的资粮。 4、不管在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有些菩萨可能先悟觉性,经文说“初见佛,心不明了,三七日后,乃了了见”。“了了见”其实就是悟。悟了以后:“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 5、”,这是证,证无生法忍。菩萨悟“觉”,然后带着“觉”去行持六度万行,虽然有“觉”但是惑业还在,并不能摄用归体,到无生法忍这个程度也还比较远,到欢喜地实际上就是证到法身,证到真如理体,证到空性,菩萨道次第来说“空”圆满了,证得“体”,如来藏出缠,【空如来藏,立大圆镜】,不空藏就是菩萨十地的从体起用。别教的初地相当于始教的八地。从十信到欢喜地,刚好对应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往生,下品是十信,中品是初住到七住,上品是七住以后到欢喜地。 1、欢喜地往上就是法身大士们所居住的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九品往生整个阶位是十二大劫,是一般来说的,看个人的精进情况与福德因缘,时间是不定的,这个时间并不是太长,不退转来说的。极乐世界虽然没有什么退缘,但没有对境,没有逆缘,做功德是不太容易的。在末法苦难的娑婆世界,不修行的人特别多,大家都不修行的时候,倘若还能够修行,这种功德是日劫相倍。 2、《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话令人特别震撼:一生精进勤苦,须臾间尔,后生无量寿国。这一辈子吃一点苦,精进地修学,哪怕人生一百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往生在极乐世界的受用。袁中道、袁崇道的例子,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后悔自己不精进: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应该在娑婆世界很好的精进修行。 3、娑婆世界是积累福德资粮的地方,但如果在这里退转了那时间就可能很长,所以要导归净土。《菩萨本业璎珞经》讲,【诸善男子。 4、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 5、】乘愿再来娑婆世界的菩萨,其实也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令不退转,但也要看是不是断惑证真,如果没有断惑就有隔阴之谜,很不好办,有可能发生暂时的念头的退转,念不退要到欢喜地以后。菩萨有三不退:位不退转行不退,断尘沙惑,别教三贤,圆教八、九、十信位菩萨。第三念不退,即圆教初住至等觉之人。走好从初心到欢喜地
走好从初心到欢喜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忽然看见异相,这里头有魔也有圣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三)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三)【讲义】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八)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
- 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九)严净毘尼者:毘尼戒律之总名,此云善治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八)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二)【讲义】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
-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八)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
- 随机阅读
-
-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 共读楞严开示(十四)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六)【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一)己三列上首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四)【讲义】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五)【讲义】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随顺佛的教敕、随顺佛的心,随顺佛的愿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五)【讲义】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六)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六)【讲义】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
- 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五)【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广置义田的顾正心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三)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九)【注释】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