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缘起的三种问难
《大乘起信论》的真缘种问真如缘起,特别是真缘种问在唐朝有三种问难,我们必须要了解的真缘种问。 一、真缘种问真妄别体难: 就是真缘种问有一些中观的学者、小乘的真缘种问学者,对真如缘起提出了真妄别体。真缘种问我们先说出这个难的真缘种问因缘,他说:本论安立了一心二门,真缘种问真如门是真缘种问平等的,生灭门是真缘种问对立的,这样子把这个心分成二元论了,真缘种问我们内心当中有两个自体,真缘种问一个是真缘种问真如,一个是真缘种问生灭,这个是不合道理的。真如就不是生灭,生灭就不是真如。你如果说是平等就不是对立,你不是对立就是平等。为什么一心能够安立二门呢?这样讲是不是违背了真实相了?这是第一个对本论的第一个问难,真妄别体难。 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看第十六页。法藏大师引用马鸣菩萨的第十六页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念一遍: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本论安立真如是怎么安立。它说:什么叫做真如呢?一法界大总相的法门体。真如是诸法的总相。就是说它安立二门,但不是安立二个自体,它们两个是一个自体。你现在的心当然是生灭门,你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但是你不管起善、起恶,你内心当中都有真如在那边活动,它这个地方一心二门是同一个自体的。 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更清楚了,蕅益大师直接告诉我们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实生灭门根本就不存在的。这个妄想是不存在的,达妄本空,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没有所谓的两个自体的问难,因为你妄想本来就是虚妄的,虚妄你怎么说有自体呢?这个真如是有自体,它的确是有这个妙用;这个生灭门是我们自己妄想捏造出来。所以说这真妄别体难是不能够这样子问难,因为真如跟妄想,这个妄想是虚妄的,所以安立一心二门,没有一心有二个自体的问题。 二、真前妄后难: 真如缘起,说有真如,最后变成有无明,说是从真起妄。既然它本质是真如,它怎么会生起妄呢?你是真如,从真如生起妄想,这两个自体不同,这个地方有问题,真前妄后难。 这个地方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第二十二页讲到我们众生的觉跟不觉: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这个地方无明的定义是说: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就是说本论并没有说是从真起妄,本论安立真如也安立无明,它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本论从来没有说:我们某年某月某日无明生起,它没有明确说明有一个生起的点。所以我们应该说:迷真起妄,不能说从真起妄。就是妄为什么有?就是因为迷。什么时候迷?那这个我们就不能讨论了。总之是迷真起妄,但是不能说从真起妄。从真起妄,它既是真,怎么会起妄呢?这是矛盾的。所以真前妄后难,这个问题也不存在;因为本论是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所以没有所谓前后的问题。 三、悟后却迷难: 说我们迷真起妄,总有一天把妄想消灭了,变成真如了;是不是悟后却迷,哪一天又迷真起妄,又变成凡夫了呢? 答:这个问难,我们看第二十一页,讲到始觉智慧,我们就不详细说明。总之,智慧,有凡夫业果的智慧,二乘空性的智慧,还有菩萨真空妙有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前的真如,叫做在缠真如,这个真如被妄想所缠绕,所以这个真如在凡夫只有本觉而已,就是一种本觉内熏,一种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颠倒所缠绕。就是说我们想离苦得乐,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因缘是痛苦,什么因缘是安乐,我们永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希望,就是在缠真如。我们内心当中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所缠绕、所蒙蔽,这个叫做在缠真如。成佛以后的真如叫做出缠真如,这个真如它本觉以外,又多一个始觉智慧,有观照力了。有观照力,所以他不会再迷了,他有这个观照力了。 本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一念心中,同时具足两种功能:一种是觉,一种是迷。这个觉悟的功能起动的时候,会对治生灭门,趣向真如门。假设我们今天随顺迷惑,这个真如门的功能就消失了,生灭门的力量就增长。这两个功能在内心当中,互相的熏习。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仰仗三宝的加持力、仰仗内心的观照力,就把这个内心觉的功能不断不断地扩大,光明不断地扩大,总有一天把这个不觉的虚妄相消灭掉,这个时候我们就从生灭门而完全趣向真如门,是这样子的意思。 这个地方就是在真如缘起当中的三大问难,我们可以从问难当中,更加了解本论的宗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念佛经常头疼,是过于用力的原因吗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六)【讲义】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六)【讲义】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六)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 普庵祖师与普庵咒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四)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二)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五)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
- 这个苦谛很重要,你一定要从痛苦中觉悟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一)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
- 随机阅读
-
- 今天起傲慢心不敬佛法僧,你伤害到了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四)【讲义】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一)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室罗筏城之中,复有长者居士,同受佛化,故亦同时饭僧,以自恣作福胜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五)【讲义】巳四行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 二就喻详辨 三结妄归真今初
- 心可以转业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八)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2——要敬佛、敬法、净僧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一)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八)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
-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一十五)【讲义】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五)【讲义】巳四行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 二就喻详辨 三结妄归真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四)“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
- 这才是究竟的快乐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讲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三)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堪为人师范故,共有五种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