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善知识
问:顶礼法师!何选在选择善知识的择善知识时候,由于我们智慧福德有限,何选在自己不会选择的择善知识情况下,最保险的何选就是随大流,谁的择善知识名声大跟谁学。这样对吗? 宏海法师答:这么说也对也不对。何选什么情况下对呢?就是择善知识有的善知识确实是有功德、有修行、何选知见正、择善知识名声又大,何选那你就说对了。择善知识假如有的何选人只是有个虚名,甚至是择善知识炒作出来的、伪造出来的何选,那你跟着去学,就不对了。所以法无定法,不要在名气上论,而是说看你的因缘。 什么叫善知识?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就是他出现在你的见闻觉知中。更重要的一点是:是人益吾菩提道业。这个人对我修行、对我解脱修道,有没有增上的功德利益?如果他有利于我修行,有益于我们的菩提道业,那他就是善知识。 再一点来讲,说到善知识,什么情况下能成为善知识,实际上还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信心和见地。就是你心中有没有法、在不在道?如果你心中有法,随便一个因缘、触一个境界,结缘一个众生,你都由法来观这个因缘,那就是法缘,就是善知识。 你的心一直在道,所有的一切因缘都往道上会,那么一切因缘都能作你的增上,让你亲近经教,得闻佛法,老实修行,这不就是善知识吗?你管他什么有名不有名、大流不大流,甚至说到究竟处,善恶不善恶呢?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里面说「提婆达多善知识」。提婆达多是佛教里面典型的一个反派人物,但在释迦牟尼佛眼里却是善知识。 选择善知识,要看他是否具德,也就是是否具备修证的功德,对于教法通达的功德,他是否能发心慈悲,具足摄受众生、成就众生、利益众生的功德,乃至他是否具备了言辞善辩、善为说法的功德。这都属于善知识的功德。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不要期望有人能够圆满具足这些功德。如果有人能有八分之一的功德就够了,就足以支撑我们把他作为善知识去亲近。 你说的「随大流」,我感觉用词不是很恰当。应该说,我们要去追随公认的祖师,专门宗派的祖师,或者公认有德的大法师,这样讲比较恰当一点。 最后要说的,我们常说要广结善缘,实际上是给自己结将来亲近善知识的因缘,或者你自己去摄受众生的因缘。所以与善知识要以道相交,以法为本,不能以世俗的情见为本。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九)【讲义】昔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日渐长大,出瓶不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六)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
- 修行人怎可把这个色壳子看得这么重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三)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堪为人师范故,共有五种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六)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七)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
- 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六)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 随机阅读
-
-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四)“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五十六)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四)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 不必为了追求不倒单而不倒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八)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讲义】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
- 因过去业缘,未能见佛庄严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七)阿难请定,列举三名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三)【义贯】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一)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
-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四)“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五)【讲义】巳四行阴(分三)午初举喻合法 二就喻详辨 三结妄归真今初
- 出家人为什么坚持上早晚课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二)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國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讲义】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五)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