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今日是观音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菩萨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用功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观音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菩萨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用功去苦趋乐的观音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菩萨苦多乐少,用功且光阴迅速,观音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菩萨纵如彭祖住世八百载,用功在佛法中看来,观音甚为短促。菩萨在世人看来,用功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你我现在知道这种如幻如化的短境,无所留恋,来此参加这个禅七,真是夙世善根。 但是,修行一法,贵在有长远心。过去一切诸佛菩萨,莫不经过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曰:「忆念我昔无数恆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就成功了的。同时他便公开地将他用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 他是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从闻思修,而得耳根圆通,入三摩地。三摩地者,华言正定。故他又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种方法,是以耳根反闻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尘,是要将六根收摄流于法性。故又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又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意思即是要我们把这反闻的功夫不要滞疑,要渐次增进,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觉所觉空,空觉既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这种境界。既自以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灭悉皆灭已,真心方得现前。即是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观世音菩萨到了这种境界,他说:「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我们今天学佛修行,也要这样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贪瞋癡慢等一切众生度尽,证到本来清净的妙觉真心。然后上行下化,如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三十二应,随类化度,才能有力量。 所以观世音菩萨,或现童男童女身,化现世间。世人不知观世音菩萨业已成佛,并无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随众生的机而应现的。但世间人一闻观世音菩萨之名,都觉得有爱敬之心。这无非是过去生中持念过他的圣号,八识田中有这种子,乃起现行。故经云:「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你我今天来此熏修,当依诸佛菩萨所修所证之最上乘法。现在这种法,是要明本妙觉心,即是说见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则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须行善道为始。我们一天到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福德自此增长;加一句话头,时刻提起,一念无生,当下成佛。诸位把握时间,莫杂用心,好好提起话头参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七)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四)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九)【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六)【讲义】巳二 四生感应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六)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六)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
- 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九)【注释】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随机阅读
-
- 嗔恨心重,控制不住该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持名念佛虽易,亦须真信切愿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讲义】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 有位老和尚走几步路,就把《华严经》念完了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七)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九)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九)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伽开示2(下)——《 楞伽经》的传奇传承苏东坡先生护持楞伽经公功不可没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七)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承上善超故能,非同寻常小圣
-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六)【讲义】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一)【讲义】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五)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