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变化多端,心中一定藏了很多相状
「现前一念心性」,情绪在观察的变化过程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成就「离一切相」;第二个要成就「即一切法」。多端定藏多相在我们的心中菩萨道当中,首先你要成就的情绪是,你要把这个离一切相的变化「心性的本体」先找到。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多端定藏多相我们的心中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内心当中有业力,情绪可能是变化善业,也可能是多端定藏多相恶业,我们只要跟外境接触,心中你心中一定会出现「相状」,情绪一定有相状的变化,因为有业力,多端定藏多相它就会出现相状。 这个相状可能是安乐的,你欢喜的相状;也可能是痛苦的相状,也可能是一个杂染的相状,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相状,有各式各样的相状。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各式各样的业力,你跟人事接触的时候,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状会出现。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只要是一个有形相的东西,它就是一种「生灭变化」之法;它是生灭变化的,而且虚伪无主,它要往哪里「变」,你做不了主的!当我们心中出现相状的时候,你一旦「住」在这个相状,你这个菩萨就躁动不安了。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他功课也做很多,但是他那个情绪,变化多端,你就知道这个人心中一定抓了很多的相状不放,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所以,我们刚开始,在观照这一念心的时候,先用「空观」。「空观」它的特点,就是直接照了我们心性的本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心中本来没相状的,所以我们抓了很多相状,其实是失去我们原来的面目。所以你修「空观」的人,你会慢慢的,明了的心跟相状会慢慢的脱离,把这个心中这些灰尘、这些相状慢慢的脱离,慢慢脱离,我们讲「还它个本来面目」。 你本来就没有相状的,你一直要把这个相状抓住,其实是我们自己障碍自己,就是这样子。世间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就是「你自己」!「外境」不会让你痛苦的,它只是一个助缘而已;「外境」是一个业力的显现,显出一个相状,但是接不接受、执不执着看你;要不要显现这个,是你没办法决定的,但是你要不要把它执取,这个是你可以做主的。 修「空观」的人,特点就是你心中的相状还是会出现,但是你慢慢、慢慢能够达到「无住」,你是住在一念的心性,以「无住为住」。 所以,修「空观」会让一个人轻鬆:心无罣碍,无有恐怖,做你该做的事情。那么你一个人修空观的人,慢慢、慢慢你的心,对这个相状,就有免疫的功能,慢慢、慢慢「离一切相」。但这样还是不够的,这个是比较消极的先把自己安住下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怎样选择四十八愿中与自己相应的愿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真心无相必由事相来显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7>
- 《楞严经》第七套: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3>
-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1>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七)悟后真修须常观察损之又损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9>
- 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2>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三)修法学道要自己悟出来才是真实的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4
- 佛法的修学是由内而外,先端正其心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9>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2>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2>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6>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6>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4>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