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满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经》云:「有善男女,布施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满百尽于百年,日夜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持戒」以戒法类通情、功德非情境故也。布施《论》云:「由戒故施,满百得清净也。日夜」 所以然者。持戒初受戒时,功德已行三施尽众生界,布施故财有量,满百不及此也。日夜尽形不盗者,持戒已施法界有情之财。功德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众生界。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又云:由戒故施净者。《智论》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故云:六波罗蜜在心,不在事等。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卷十 【大意】 《善生经》讲,善男女的四事布施,哪怕布施一百年,满足了四天下所有众生,也比不上一日一夜的持戒功德。为什么持守五戒的功德胜于布施的功德呢?因为受戒者最初受戒时,发誓不杀生、不偷盗等,是对一切众生所发的誓言,这样就已经行了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布施遍满一切众生。而财物的布施比较局限,不能普遍施与众生,是有限量的,因此比不上持戒布施的这种功德。 最初受戒时,誓言要断一切恶。尽形寿不偷盗,就已经布施了十法界有情众生的所有财物,即「财布施」;尽形寿不杀生,就已经布施了十法界有情众生的无畏(因为众生没有被杀害的恐怖),即是「无畏施」;由于自己持守戒律,依法这么去做,同时也教化他人,让他们傚彷这样去做,即是「法布施」。 另外财布施比较局限、狭隘,不能普遍施与众生。财布施先要集财,接下来还要散发出去。集财的时候,因为想更多地去布施,进而就更多地去求财。另外布施时,布施者因为有分别心,不能平等布施,那么得到布施的人就欢喜,没有得到的人就瞋恚,这样就引发布施者的烦恼。假使我们能持戒,以戒法来布施,那么就非常清净,也会远离这些恼害身心的事。 又云:以持戒的缘故来行布施,布施就是清净的,反之就不清净。所以《大智度论》讲到,我们以不持戒来行这个财施,那么就会生起贪心、不清净。怎么不清净呢?为了布施,而不择手段,以利求利(从事于贩卖、治生,或者夹杂暴力)、恶求多求(邪利活命,贪婪无厌),就会产生染污。虽然布施能增长功德和福报,但由于布施不清净,因而堕落。「因」不清净,所以「果」不清净,堕落到牛、羊、猪、狗,衣食都是粗恶的。假使能够持戒行布施,就能断绝「恶求多求」,不好的「因」没了,身口意自然清净,恶的行为也通通断绝。由于「因」清净,自然「果」也清净,乃至于证得佛果、成就无上菩提。《论》当中又讲,我们的心清净了,才能叫波罗蜜到彼岸;心不清净,那么所做的就是有漏的,就不能到彼岸,所以六波罗蜜在心的清净,不单单只是在事相上。 〖注〗 《经》云:「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人归依于三宝者,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已」引自《优婆塞戒经。 《论》云:「以离恼害,善能施与清净乐具,故由净戒力施得清净。」引自《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 《智论》云:「云何菩萨布施生般若波罗蜜?菩萨布施时,知此布施必有果报而不疑惑,能破邪见无明,是为布施生般若波罗蜜。」引自《大智度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往生没捷径,只有靠熏习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六)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四)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四)“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
-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七)阿难请定,列举三名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九)【讲义】昔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日渐长大,出瓶不得
- 忍之久而纯,耐之久而熟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六)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瑠璃。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瑠璃否?
- 随机阅读
-
- 临命终时剧烈的痛苦,把净业种子激活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九)【讲义】昔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日渐长大,出瓶不得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二)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四)【讲义】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 《阿弥陀经》所被根机之信愿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三十二)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讲义】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 佛陀为何要制定戒律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零七)【义贯】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六)【讲义】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四)“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 地藏菩萨对一切众生救度的最善巧方法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五)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七)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 出家人为什么坚持上早晚课
- 共读楞严开示(三十九)我闻;即闻成就。我之一字,有四种不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二)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六)【讲义】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