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
舍利弗,极乐彼佛国土成就如是世界时候功德庄严。 这是果地功德念最后一段结示。极乐世界的念念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极乐时候念念成就,这个你要深信不疑。世界时候关于这一点,果地功德念我们看附表——结示极乐国土功德庄严之因缘: 重重结示,念念本经当中有四番的极乐结示——依报有三番,正报有一番。世界时候主要是果地功德念让我们生起信心,相信极乐世界的念念功德。 一、极乐从佛陀所成就来说,世界时候是果地功德念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就是说,极乐国土从佛陀的这部分来说,当然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还有他的六波罗蜜,从佛陀的清净法身变现出来的,这是佛陀所成就的。 二、从众生所成就来说,是众生净业所感,唯识所变。这里的净业,从本经来说就是──信、愿、持名。不但是信、愿、持名,还有很多的助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因为善根、福德加持在这句佛号,使令我们感得极乐国土。 但这里我们要说明唯识所变跟种智所现的差异。种智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讲到众生的识,那就有很多的差别。你跟你的同学,二个人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到了极乐世界,二个人到八功德水,去喝那八功德水。你认为甜味会完全一样吗?不见得一样。因为你在娑婆世界,你一天用功拜二百拜,他随意拜一百拜,极乐世界的功德就有差异。 就是说,我们前面说的是总相的分析:极乐世界的果报,它受用殊胜,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但是其实是有浅、深的层次。为什么呢?既然是唯识,这个识就跟业力有关系,我们讲业力所熏习的叫识,是不是!这跟你因地造业有关系。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只能做一种定性的分析。定量的话,就看你自己的资粮情况了。 这样,我们怎么去理解本经呢?要把佛心跟众生心相互对照──佛陀的心所创造的极乐国土,是一个总相的国土。众生在因地,虽然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但是因地的福德资粮有差异,所以在总相当中,每个人得到自己的差别相。 怎么说呢?看下面的譬喻: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阿弥陀佛的国土叫做本质,众生去接触这个国土,得到自己的影像,就像一间房子里面有很多灯光,这个灯光从总相来说是似一,很难分清楚照在手上的光明,是哪一个灯泡照的,因为光明相互含摄,但是各遍各有各的独立体相。 极乐世界的人民亦复如是,虽然大家都是在受用八功德水、七宝池,但是有他的差别相,所以极乐世界事实上是无量品。从道理上来说: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虽然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所变现,理上没有差别,但是众生因地的资粮不同,所以一心真如所变现的果地功德自然就有差异。 我们想要了解本经,可以从二部分:第一个,总相的了解,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这是总相的了解;第二个,别相的了解,每一个功德的浅深,跟你的持名、资粮有关系。光是往生的品位,有些人花开的时间早,有些人花开的时间晚,所以极乐世界的因缘还是有很多的差异。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对娑婆的爱取调伏到最低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1>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2>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八)功夫并不是开悟见性啊
-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3>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9>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8
-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14>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八十二)唯以认识直指所示的本性为正知见
- 《大手印》浅析讲记(七十二)法身无相离言思即相应
- 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
- 《楞严经》第三套:科判与序文?2>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7>
- 《楞严经》第九套:审除细惑
- 念佛是愚人所为吗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8>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9>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一)法身无形无相 却显现万相并与之不二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