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老和尚:功夫到家是什么样的境界?
1、净慧老和尚:功夫到家是老和什么样的境界。下方卡片关注「正法清流」公众号加★星标★。尚功 2、净慧家什境界功夫到家是老和什么样的境界。第二个七又开始了,尚功时间如流水一般逝而不返。净慧家什境界 3、老和由此看到,尚功人的净慧家什境界生命也像流水一般。人生的老和一年一岁,是尚功由时间决定的。时间在流逝,净慧家什境界意味着我们的老和生命也在流逝。 4、尚功生命流逝一天,一生之中学佛、修道、行善的机会就少掉一天,想起来很可怕。年轻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觉得过了一天,自己会更成熟;过了一年,又长大了一岁。 5、从另外一面看,过了一天就少掉一天,过了一年就少掉一年,所以说无情岁月增中减。每个人都要有这种生命无常的意识,这样才能够发起求道的心,发起了生脱死、成就众生、修行菩提的决心。打七期间,大家集中时间用功办道,时时刻刻在觉照自己,看得到自己生命的活动,感觉到眼前有一线光明,这就是我们在淡化烦恼的过程中,在心态安定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种觉受。 1、有这种觉受,会坚定我们修行的信心;有这种觉受,会使我们的烦恼逐步减少,信心逐步加强。所谓损之又损,就是要使烦恼损之又损,使清净心、菩提心益之又益。 2、损就是减少,益就是增加。如果在用功的时候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就是在损益之间用心。并不是有两个心,它是因果关系,妄念损之又损,净念就一定会益之又益,它是同时的。一因一果。 3、只有在自己静下心来用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心地上这种微细的变化。通过心地的微细变化,逐步改变自己,这就是渐修。 4、在渐修的积累中,如果有机遇,就会有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飞跃与突破,那就是顿见,或者说顿悟,蓦然间明白一件事小悟因为这种小的觉受,小的悟,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会经常出现。这种悟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祖师告诉我们,用功夫用到心无二念,真正达到“守一不移”的境界,就会突然出现前念与后念之间脱节的状态,即所谓“前后际断”,前念与后念之间出现一个断层。一点妄想也没有,一个念头也不起。 5、这个时候,如果遇到因缘,就有可能打破漆桶。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禅堂打七的时候就出现这种境界。净慧老和尚:功夫到家是净慧家什境界什么样的境界?
净慧老和尚:功夫到家是什么样的境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千经万论偏重指归极乐世界的原由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八)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
- 佛法中有提到顺星、犯太岁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六)【讲义】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
- 共读楞严开示(十四)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九)【讲义】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 助念时需要给亡者和冤亲债主立牌位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五)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讲义】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九)【讲义】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音铎)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七)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四)【讲义】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四)【义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五)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