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慧明净日,除世癡暗冥
佛慧明净日,佛慧除世癡暗冥。明净此二句,日除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世癡佛本何故兴此庄严。暗冥见有国土,佛慧虽复顶背日光,明净而为愚癡所暗。日除是世癡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暗冥能除癡暗,佛慧入佛智慧,明净不为无记之事。日除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世癡从如来智慧报起,暗冥故能除世暗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癡暗冥。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佛慧明净日,除世癡暗冥。这两句是第十种庄严,「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光明就是佛的智慧。佛是契证一切种智的,是清净的法体。从法性理体当中生起的光明,非常的明亮、清净,就像杲日那样的灿烂、赫奕。第一个偈子是谈光明的体性。第二句就是能消除世间众生愚癡、黑暗、盲冥的烦恼,这是光明的德用,能除无明的烦恼。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兴起这样的庄严愿呢?是在他因地考察他方世界的剎土,比如我们这个世间,虽然众生头顶上也有日光的照耀,但这个日光只是能够温暖我们的身体,乃至于能够哺育树木花卉,但是它不能让我们心性开悟。我们每天沐浴日光,但内心还是愚癡的,还是无明的,还是一团漆黑的。我们这个世间的日月星三光的德用、妙用缺乏,没有心性上的作用。 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在我住持的剎土当中,所有的景物、依正庄严所生起的光明都能消除一切众生的愚癡、黑暗。这个癡冥就是指无明状态。我们是由一念妄动,从妙真如性生起了能和所的对待,马上我们的心性的光明就被禁锢住了、遮盖住了,就不能明了我们本有的清净的心。无明,就暗冥。暗冥,里面就会造恶业,在暗冥当中充满贪瞋癡三毒烦恼,尤其是爱慾的烦恼能够滋润这样的恶业,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在三界六道轮转。所以,我们轮迴的本源还是这个无明。 所以,法藏菩萨就希望众生能够蒙光照触,能够契入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契证诸法的实相,拨云见月。再由这个智慧所生起的事业,就不是那种「无记之事」。一般讲业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当然一个人有佛的智慧了,他是超越善恶的对待的,也不会去做那些无善无恶的、空无利益的事情。包括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究、外道的十四种问难,它都离不开有啊,无啊,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这种戏论、对待的状态,所以十四种问难也称为十四种无记。不会再有这些事情了。 这样的德用是来自于极乐世界的国土的光明,乃是从阿弥陀佛的智慧的净业所生起来的。这个智慧跟断烦恼是成正比例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但是由于我们有见思惑,就不能显发一切智;有尘沙惑,不能显发道种智;有无明惑,不能显发一切种智。阿弥陀佛对治这些所有的烦恼,契证实相般若,生起了一切种智的这种光明。所以这样的一个智慧光明就有着消除世间众生无明、愚癡、暗冥的德能。 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都在赞歎阿弥陀佛的光明。只要十方众生能够有缘接触阿弥陀佛的光明,都能够身心愉悦。纵然在三恶道里面,能够接触弥陀的光明,三恶道的苦刑能够终止。乃至于阿鼻地狱的众生,如果蒙阿弥陀佛光明照射,有净土善根的话,都能当下蒙光摄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十方诸佛常常是以光明作佛事,就是以光明来觉悟众生,来拯救众生。《华严经·贤首品》就谈到佛菩萨四十四种光明来作度化众生的佛事。佛的每一种光明的德用,都是来自于因地当中的修行才能得到的。比如《贤首品》四十四种光明,其中有一种光明也谈佛慧问题——佛的智慧。「又放光明名佛慧」,这是标出这个光明的名称。「此光觉悟诸含识,令见无量无边佛,各各坐宝莲华上」,这是在阐释这个光明的德用。这个光明能觉悟九法界众生,他心开意解,就能见到无量无边的佛,这些佛都坐在珍宝莲华上。 下面就是「赞佛威德及解脱,说佛自在无有量,显示佛力及神通」。这三句是他得到这个光明的因地,他的修行的因。是由他在因地当中常常赞歎佛的威德及五分法身解脱的功德,赞说佛种种自在,无量无边,显示佛的十力和无量的神通。他有这样因地当中赞歎佛的智慧的威神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所以等他成佛的时候他也就得到了这种类型的光明。 在《无量寿经》里面讲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释迦牟尼佛概述了十二光如来。乃至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所遇到的那尊佛叫超日月光佛,他在一劫当中也是十二光如来的示现。这都是以光明作佛事的表达。阿弥陀佛的智慧就像明净的太阳,除灭世间的愚癡、暗冥。所以阿弥陀佛光又称为智慧光。 我们众生心里面有很多的无明黑暗,念佛跟这个光明产生了一个紧密的对待。《观经》讲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捨。佛光遍一切处,但是对念佛的众生摄取不捨,就是执持这个名号,就跟佛的智慧光明产生了一种交感,一种母子相忆相摄的关系。 所以,我们要接触到佛的智慧光明,就是要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我们现在可能很愚癡、很颠倒,没有智慧,念久了,念得比较相应了,我们智慧也会得以开发。何以故?是由于名号里面有佛的智慧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凡事尽心尽力,时时反省自己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一)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六)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六)为有几阿 ,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 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四)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三)【注释】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二)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一)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 随机阅读
-
- 如何理解因果的道理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四)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三)【诠论】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五)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
- 全佛是心,心外无有佛为心所念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八)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 男女众应分清楚,保持距离,以免障道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五)【注释】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九)【注释】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三)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 远离虚妄的感觉,依止心中的愿力
- 共读楞伽开示(七十六)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而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二)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二)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 在家人以何为重,如何能促进信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七)【注释】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八)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