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者,忍也
人者,忍也忍也。人者忍劳忍苦,忍也担当柱地撑天之事,人者故名为人。忍也——印光大师《人字发隐》 人者,人者忍也」。忍也这个「忍」字,人者心字上面一把刀,忍也从忍从心。人者心是忍也很敏感的,很柔的人者,结果在上面有把犀利的忍也刀,这说明心是人者很坚定的,有能耐,忍也能够有决绝力的。能忍之人是有大力量的人,一般的人是忍不了的,所以能忍之人是有很大能力的人。佛教六度就有忍辱。人最难忍的是侮辱,但这个辱,儒家都讲「士可杀不可辱」——可以把我杀死,但不能侮辱我。而佛教进一步,连侮辱都能接受,欢喜地接受。 这就是寒山、拾得的对话。寒山问:「有人打我、骂我、欺我、辱我……我如何对待?」拾得回答:「就是要让他、忍他、敬他、避他……再过几年去看他。」一忍到底。「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躺倒;有人唾老拙,让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省烦恼」,这是一忍到底。 所以,东方文化讲忍是具有深刻的含义的。因为人和人之间都是业缘关系的,不能忍的话,这个业缘的因果会加重的;忍的话,就是作还债想,就会回归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这里谈忍,就提出了三点。第一是「忍劳」。做人是在伦常关系里面——为人子,得要代父母之劳;为人弟子,要代师父之劳。而且忍劳,非常辛苦,白天黑夜地干,什么都干,不能有怨气,得要有欢喜心去做,感恩心去做。忍,就是要有智慧的心来宁静地接受。这是忍劳。 第二是「忍苦」。有的人能忍劳,但忍不了苦。苦就是苦其心志。比如干得很辛苦,别人还诽谤,这时候他就受不了了。任劳任怨,怨属于苦里面的一个情况。一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沖风冒雪,干得很累,如果别人称赞一下,觉得很舒服。忽然别人还说:「怎么干得这个样子?你就不是为名为利吗?」他就受不了了。实际上就是要忍。 忍劳忍苦最终是什么?要「担当柱地撑天之事」。就是要担当起顶天立地的大事,就得要有这种含忍、隐忍、大忍的心量,这种意志力,这种柔韧性。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令他「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历来的建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是受过很多苦的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修道能开悟的人,也是历经风霜的,就像王阳明这样的,他都说自己正因为坎坷、苦难,让他在龙场开悟了。所以,当有苦难现前的时候,别人诽谤现前的时候,一定要忍得住。 成大业的人,韩信遭胯下之辱,一个杀猪佬看到他佩一把剑,说:「你算什么东西?我们来干一干。如果你不跟我干,你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这个就面临选择,要么跟他打,要么就从他胯下爬过去。一般的人可能:「我就跟你干了!今天不死你,就是我死了!」那叫血气之勇,那就没有未来封侯的韩信。韩信看看他,选择了从他胯下爬过去。这就是能做大事业人的心量,如果他忍不了这一点,他一打,那个杀猪佬肯定不是他的对手,他可能就坐牢了。 所以忍劳忍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现在的教育都是竞争,都是吃不了一点亏。古人说「吃亏是福」,你为别人去劳作,你为别人服务,你去做义工,你去扫地,你去刷盘子,别人睡觉你为他人服务,你就是在修福报。而且以欢喜心去做,好像是吃亏,以后要佔大便宜。 动心忍性的这种力量现前了,这种忍是从同体的至诚心里面出来的,至诚心出来的这种忍才有它的力量。没有仁义之心,不是从仁义之心里面出来的忍,不是真忍。实际上他也忍不了,一定是血气之勇——我跟你对着干,你骂我一句,我要还你两句的;你踢我一脚,我要干你两拳的;你给我两棍子,我要给你一刀的,都是这样的。所以人很可怜,不能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二百七十八)【讲义】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五)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此下十二句,叹实德迥异二乘,显然菩萨作略;此四句叹自利之德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三)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预知往生,分秒不差——胡松年居士往生记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五)破识显根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一)【讲义】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三)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五)【义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 随机阅读
-
-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八)【讲义】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七)修楞严要旨
- 地藏菩萨对一切众生救度的最善巧方法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一)【讲义】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三)【讲义】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四)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对治内心有所得的执着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四)【讲义】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四)【义贯】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只要证得了空的义理,看一切就无罣碍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五)【讲义】又即后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观空,瞪久发劳,则见空华。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九)【讲义】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
- 念佛的利益超过拜忏水陆太多了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一)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擧类皆是大比丘众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