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五十二)【诠论】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1、共读广说共读楞伽开示,楞伽论一百五十二,开示【诠论】大慧,百诠别事略说有三种识,慧略何广说有八相谓真识、说有识现识,种识真识及分别事识。有相楞伽经义贯是为谓由成观法师编纂的,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现识 2、及分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广说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伽论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百诠别事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3、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4、看《楞伽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经文:【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诠论】问:这一节经文中说有三种识,而前一节中说有三种相,且这三种识与相的内容又几乎差不多,到底有什么差别前面所说的三种相,是诸识中每一识都含有的三种相状、现象、或性能,这是在本经中三相的意义。 5、再明白一点说:这里的三种识,每一识都含有前面所说的三种性能,“相”,:真识含有真相、业相、转相的性能;现识及分别事识也都有这三种相;现识就是指第八阿赖耶识,分别事识是指前七识,也都有这三种相。不但这三种识有,连广说的八种识,每一识都有这三种性能:眼识有转相、业相、真相;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末那识翻译成中文叫做染有我,也就是说诸法本来是无我,可是污染变成一个“我”,人无我,法也是无我,它变成有我还有法。因此,染有一个我,我执还有法执,叫做末那识,这也都有这三相。这是本经中“相”与“识”的关系。 1、就是每一识有三种相,就是这个,回归起来就是这么简单。至于在《起信论》中,赖耶的三细相与三识也是不同,不过与本经所说的并不一样。依《起信论》言,三细相是真如体上,由一念妄动,所生起的三种现象,称为“相”,全是阿赖耶本体上的事,与本经不同。因此,在经教上如果不通,没办法前后对照,就会搞混,这个时候呢。 2、这个时候,三细只有“相”现起,只有“相”,还没有能所,一定要有识,识缘相才有能所。这个“识”只有在微细的深处的第八意识的相来讨论的,所以三细只有相现起,还未得“识”之名,亦仍未有“识”之用,因此可以说“相”是初期的发展,好像类似我们中国来讲,混沌未开,混浊之相,等后期定型后,才称为“识”,有了识才有能所,变成识之后,每个识方有“独立的个体与功能”,而“可以独立作业了”。 3、再以“业相”为例:当还在业相的阶段,尚无“业识”之名,更无“业识”之体用,所以这个业相完全在混沌的状态,虽然是无明,可是能所还是没有,就算有微细的相产生,可是还没有识,这个不能讲到能所的问题。尚无“业识”之名,更无“业识”之体用,故只称为“相”,不名为“识”。 4、其他二者可类推。所以解说它是有次第的,先相分再识用先相分再识用。 5、事实上都在当下发生,那一刹那相跟识当下是不离的,但是为了解说就先相后识。所以,解说有次第,有时候跟当时候的现况,是有一点点差别。通过学习小编我们所有的“识”都有转相、业相、真相三种状态,你了解了吗。共读楞伽开示
一百五十二【诠论】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念佛经常头疼,是过于用力的原因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八)【讲义】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二)【义贯】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七)【讲义】巳五 识阴 (分三)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 如何修得三十二相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九)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三)【义贯】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一)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擧类皆是大比丘众
- 生不起惭愧心和忏悔心该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七)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 随机阅读
-
- 学佛的人可以练气功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九)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一)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擧类皆是大比丘众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 持名念佛虽易,亦须真信切愿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一)如是我闻有四义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二)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一)【讲义】壬二正为宣说(分二)癸初正答满慈 二兼示阿难
-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九)【义贯】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 人生没有结果,它只是业力的释放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一)【讲义】卯二会六入即藏性(分二)辰初总征 二别释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九)【讲义】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一)【义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 对一切苦不起瞋恚之心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六)标列二本 独选耳根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讲义】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三)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