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宗要略——律宗
传流 从第一次结集,各宗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略律随后二次三次四次的各宗结集。自此以后,略律迦叶、各宗阿难、略律商那和修、各宗优婆毱多五师传持。略律佛灭后一百年间,各宗纯是略律一味和合,一百年后产生异见,各宗部派分裂,略律因着律仪上的各宗争执,旋复至优婆毱多以后,略律更分为五种律部。各宗 五部: 昙无德部——四分律——法藏部 萨婆多部——十诵律——一切有部 迦叶遗部——解脱戒——饮光部 弥沙塞部——五分律——化地部 摩诃僧祇部——僧祇律——大众部 实际传来中国只有四律,迦叶遗部仅传戒本。 四律:《十诵律》、《五分律》、《四分律》、《僧祇律》。 还有五论: 《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论》、《萨婆多论》、《明了论》。 在中国弘传最广的是《四分律》。早在曹魏时,昙摩迦罗于洛阳译出《僧祇戒心》,并立羯磨法,与中国出家人正式授戒。从译出《四分律》后,先有法聪开讲,口授弟子道覆。至慧光下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相承。 与道宣同时弘《四分律》共有三派。有南山道宣、相部法励、东塔怀素。三者见解不同,故分三派。法励、怀素但盛一时,道宣至今弘传不绝。 判教 化制二教为本宗判摄。化教:教化众生,有种种随机言教,指经论二藏,所诠定慧法门。制教:制止过非,指律藏所制定的戒法,诠解戒学法门。通过制定的戒,能摄住三业不犯,便生定慧,由定慧伏断烦恼,证入道果。 此宗更于此二教内判立三教三宗。 化教中,更判为三教,以摄如来一代说法。 (一)性空教,俱舍、成实析法明空是小乘教。 (二)相空教,般若、三论等直谈无相是大乘权教。 (三)唯识圆教,华严、深密等是大乘中道实教。 制教中,更分三宗,以摄一切戒律的戒本。 (一)实法宗,以色法为戒体,立一切法为实有,小乘有部。(怀素所依)(二)假名宗,以非色非心为戒体,一切法唯有假名,无实体,大乘空教。(法励所依)(三)圆教宗,以心法种子为戒体,谓万法唯识,大乘唯识圆教。 宗义 道宣的四分律宗,是依大乘唯识圆教而立义。并主张四分律宗通大乘说,从律文中,有五种理由证明: (一)沓婆迴心:沓婆证阿罗汉后。求坚圆法,迴心向大。 (二)施生成佛:戒本末偈云: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三)相召佛子:序文有诸佛如是行,佛子亦如是。 (四)捨财用轻:捨堕戒中,捨财后僧不还,犯轻罪。 (五)识了尘境:妄语戒的见闻知觉的了别,通唯识义。 戒有四科: 戒法:圣人制教名法; 戒体:纳法成业名体; 戒行:依体起护名行; 戒相:为行有仪名相。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戒的内容广泛,以止作二持摄尽。止持是约戒条,止一切恶,不该作者不作。作持是约体道办事,修一切善,诸如受戒、说戒、安居、自恣、忏罪等。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大乘菩萨戒,不同小乘戒。声闻戒唯人得受,大乘戒诸趣通受;声闻戒有受有捨,菩萨戒有受无捨,是尽未来际受持。菩萨戒主要体现在三聚净戒上: (一)摄律仪戒,七众所受别解脱戒; (二)摄善法戒,奉行一切善法; (三)饶益有情戒,广修善法以利益众生。 前二自利,后一利他,合为二利圆满。虽只讲戒,而与定慧相连。如把心停止,不起妄念,摄意业为定,详细观察思维,此应作,彼不应作为慧。如盗戒具三净戒:自不起盗心并防护为摄律仪戒;见有盗机而维护为摄善法戒,转告保护为饶益有情。其他戒也一样,一戒一行圆观解,具足一切行即为大乘妙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别行疏钞》的十种礼佛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四句,正明上之三学,不唯自度,实欲普度众生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六)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一)己三列上首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 往生没捷径,只有靠熏习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七)【讲义】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六)【讲义】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九)世界相续
- 念《地藏经》想要去做坏事,这是不保护你的
- 共读楞严开示(十)带妄显真
- 随机阅读
-
-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 共读楞严开示(十)带妄显真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五)【讲义】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六)【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讲义】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 经常这样去想,就不会怨天尤人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五)【讲义】辰二众生相续(分三) 已初六妄成就 二四生感应 三结成相续 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七)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受果报的时候,会因造业的人多而减轻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八)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讲义】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七)【义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